美联储降息 港险忙打优惠利率调降牌
预期回报达7%、多元货币转换、锁定红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新增保单保费同比下跌6.9%,件均保费也出现下滑,但以分红险为代表的储蓄险仍是“香饽饽”。
记者注意到,香港分红险的高预期回报往往伴随着低保证收益,且保证收益的回本时间较长。与内地分红险相同的是,部分香港分红险出现分红收益“画饼”的情况。此外,在监管部门的打击之下,仍有中介涉嫌违规返利。
近日,美联储开启宽松周期,超预期降息引发港险营销热。业内人士提醒,内地访客赴港投保需要考虑外汇政策的限制以及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香港储蓄险通常需要长期持有,若在短期内退保,可能会遭遇较高的退保损失,不适合需要短期资金流动性的家庭。
市场分析
香港分红险预期收益高
保证收益回本时间较长
“去了趟香港,就被朋友推荐投保了香港保险。”近日,一位深圳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香港分红险长期持有收益率可达7%。
高预期收益之下,以分红险为代表的香港储蓄险备受内地消费者青睐。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带有储蓄性质的终身寿险、储蓄寿险的新增保单数量分别为59.1%、3.4%,保费占比对应为79.7%、12.1%。
36岁的张小姐看到内地和香港两地分红险的收益差异后,也对港险饶有兴趣。以为0岁男宝宝投保为例,选择5年交费,每年保费10万美元。若投保香港某款分红险,第30个保单年度末预期总收益为2426476美元,对应IRR(内部收益率)5.79%。同样条件下,每年缴纳保费10万元,若选择内地某款分红险,第30个保单年末预期总收益为1344750元,对应IRR3.59%。
然而,香港分红险的高预期回报往往伴随着低保证收益。据了解,香港分红险的保证收益IRR一般在0.3%-0.5%,前期退保损失大,保证收益的回本时间长,预期总收益IRR普遍为5%-7%。以上述香港分红险为例,第25年实现保证收益回本,即收益超过已交保费。第30个保单年度末对应的保证收益509764美元,对应IRR(内部收益率)0.89%。
内地分红险在保证收益方面略胜一筹,相应的回本时间也较短。以上述内地分红险为例,第6年实现保证收益回本。第30个保单年度末对应的保证收益919221元,对应IRR(内部收益率)2.20%。
蜗牛保险经纪CEO尚萌萌告诉新快报记者,算上分红部分,内地分红险终身的预期总收益IRR在3.5%-4%之间。她表示,造成两地产品预期收益差异的原因在于底层资产投资的差异。内地保险公司的投资以固收资产为主,香港险企在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占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分红险的红利为不保证收益,实际分红水平以分红实现率体现,也就是说,预期回报的分红实现率相关,超过100%表示实际分红高于预期。
两地分红险的分红水平均面临考验。例如,保诚香港的特级隽升储蓄保障计划II(分期交费)的美元保单,2018年-2020年生效保单的2023报告年度的特别红利现金价值分红实现率分别为43%、43%、32%。据新快报报道,多家内地险企分红险的2023年红利实现率“跳水”,多款产品分红实现率低于100%,包括光大永明人寿、长城人寿等。
功能虽多样 应用有局限
个性化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是内地访客选购香港分红险的动力,包括对冲单一货币风险,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等。
据了解,保诚香港、友邦香港、中国人寿(海外)等险企均推出具有多币种转换功能的分红险,币种涵盖人民币、美元、英镑等。具体来看,产品一般规定投保第3个保单周年日后的指定时期可进行货币转换,次数无限制,但每年只能行使该权益1次。
有业内人士提醒,在相关规则下,消费者应用货币转换功能需要综合考虑汇率趋势、个人财务规划等因素,自行承担汇率风险。
此外,将非保证变为保证的锁定红利亦是香港分红险的一大特点。顾名思义,锁定红利是将非保证的红利锁定至指定户口,按照一定利率计息,消费者可根据需要提取资金。同样的,锁定红利有多方面限制,产品通常规定投保第15个或第10个保单周年日后方可操作,锁定比例上限由50%到100%不等,每年只能操作1次,且部分产品无法逆向操作(解锁)。
作为为家庭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机构,香港的家族办公室是内地访客投保的途径之一。德安荣家族办公室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胡文迪向记者指出,锁定红利的主要局限在于,锁定后红利的增值潜力会受到限制。虽然锁定了已有的红利,但未来可能产生的额外红利会减少,尤其是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错失更高的收益。此外,锁定红利的操作并非自动,消费者需要定期关注保单的表现,并在合适的时机主动申请锁定。
行业现状 1
代理人“揽客”招数多
预缴保证利率成利器
近日美联储降息后,部分港险开始炒作投保优惠。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由5.25%至5.5%降至4.75%至5.00%之间的水平。这是美联储自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标志着货币政策由紧缩周期向宽松周期的转向。同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根据预设公式,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5.25%。
民生银行研究院指出,结合过往历次降息周期的经验以及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及各市场的情况,大体上预计美债收益率延续下行,美元震荡走弱。
“靴子落地,预缴保证利率可能要调低了,现在还有4.5%。”9月19日,香港某保险公司代理人李华(化名)向记者推介一款储蓄险。
一款香港储蓄险宣传海报显示,凡于2024年9月1日至30日投保该产品,选择一次性缴纳5年期保费,预缴保费可享每年4.5%保证特惠利率,累计利息成为保费,一开始直接少付的保费金额相当于41%首年保费。以一份5年期的储蓄险为例,年交保费为2万美元,享用上述优惠便可减免保费8249美元。
据了解,预缴保证利率是香港保险市场常见的优惠政策,此类限时政策通常动态调整,目前的预缴保证利率从4.5%到5.5%不等。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前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已有部分香港保险下调预缴保证利率,未来可能进一步降低。
李华表示,除了预缴保证利率之外,香港保险的“揽客”招数还有保费回赠等。与内地保险相比,香港保险特有的优惠政策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是促成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热潮的原因之一。但他提醒,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险企的优惠活动不是投保的决定性因素,消费者要结合自身需求综合考虑。
行业现状 2
监管收紧违规仍存 仍有中介承诺返利
自2023年2月内地与香港全面通关以来,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火热,但今年这一浪潮逐渐降温。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访客个人人寿保险新单保费590亿港元,同比涨超27倍。今年上半年,源自内地访客的新增保单保费较去年同期下跌6.9%至297亿港元,件均保费约为28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5万港元有所下降。分季度来看,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源自内地访客的新增保单保费分别为156亿港元和141亿港元,分别同比增长62.5%和减少36.8%。
胡文迪向记者介绍,从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情况来看,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每年投保的保费预算在10万至30万港元,主要倾向于购买保障型产品,如重疾险、定期寿险等;高净值客户更多会选择储蓄型保险、终身寿险等高额保单,保费预算通常在50万至100万港元甚至更高。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认为,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降温是抑制的需求释放后回归常态。他向记者表示,香港保险的监管收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香港保险的销售动机。
今年4月,香港保监局与廉政公署首次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向内地客户无牌销售保单的贪污及违规行为。6月,香港保监局行为监管部主管及法律总监郭家华发文《切勿堕入无牌保险销售陷阱》提到,一些依靠非持牌人士销售保单的业务模式,情况更随着需求增长而变本加厉。这些人士会将自己的角色设定为“转介”或“介绍”内地访客在香港购买保险。有关行为令内地访客承受巨大的不良销售风险。
据媒体报道,香港保监局提醒内地访客的“赴港投保7件事”,一是必须亲身赴港购买香港保险,二是不要与无牌人士接洽,三是要直接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四是切勿与中介人协议回佣,五是了解产品的特点及风险,六是留意索赔事宜,七是了解香港保险业的监管规定。
然而,保险市场违规仍存。近日,一位内地保险经纪人向记者表示,可以协助通过香港一家保险经纪公司投保港险。“等您投保的港险保单过了犹豫期,我们这边再给您返利。”该经纪人声称,以投保港险每年交1万美元保费,5年交费为例,首年可获得1000美元的返利,且该返利与香港保险公司的优惠活动不存在冲突。此外,多位中介人士向记者表示,可以报销赴港投保的差旅费,门槛即为前述交1万美元保费,5年交费。
据有关报道,香港的第三方经纪公司获取的佣金较高,因此可以给客户返佣,或者提供往返香港的机票和酒店,诱导客户购买香港保单。
香港保监局指出,除保单列明的保费回赠或折扣外,任何由中介人提供的直接或间接回佣(包括由第三方介绍人提供的回佣)都有可能被视作违规行为。此类回佣协议可能违反相关指引,保险公司不会确认该协议,内地旅客可能得不偿失。
据了解,保险销售返佣在香港属于商业贿赂,消费者可能面临保单失效的后果。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涉及金额较大,行贿者和受贿者都会面临法律制裁。
展望
内地分红险预定利率降低
业内呼吁探索创新新功能
两地分红险“激战正酣”,内地市场迎来重大调整。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通知,自2024年10月起,新备案的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较目前的上限降低50bp。业内普遍认为,随着预定利率调降,分红险的保证收益也迎来下调。
另一方面,预定利率的调整也将提升产品的分红实现率。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认为,从分红险的红利主要来源看,死差和费差波动有限,最核心差异来自于利差。低利率环境下,寿险公司投资端面临明显挑战。监管强制要求披露分红实现率,按2.5%预定利率测算(2024年10月1日前),粗略计算分红实现率约为43%。谨慎原则叠加口径复杂,用户理解成本增加,较低的纸面数据对转型形成一定阻力,相较于香港分红险所受限制更加明显。按新规规定的2.0%预定利率测算,则分红实现率将上升为63%,一定程度促进分红实现率理论值的提升。
为防范利差损风险,监管正推动险企负债端转型,“低保证高浮动”的分红险被寄予厚望。在发布今年中报后,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等大型险企表示,计划将分红险销售占比提升至50%以上。
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当中提到,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研究成果指出,分红终身寿险是香港主流产品,也是最受内地消费者青睐的产品。此类产品对内地有较大启发,建议保险公司从现金价值、红利锁定等功能探索产品创新,监管层面加强产品调整和宣告机制的完善,例如允许终了红利逐期可升可降,设置单次调整幅度的上下限,涨跌幅都不超过特定的范围。
“跨境保险通”试点时机尚不成熟
内地访客赴港投保需求强劲,保险业互联互通再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罗卓坚在关于推进跨境保险通的提案中,建议仿效债券通及沪港通等模式,让香港保险公司在大湾区以试点形式销售产品,并分阶段试点销售不同类型保险产品。
据了解,“跨境保险通”指的是港澳保险机构无须在内地设立商业存在,可直接向内地消费者跨境销售保险产品。
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对上述提案答复称,目前,港澳保险机构未在内地设立商业存在,直接向内地消费者跨境销售保险产品的建议,以及港澳保险从业人员直接到内地向客户进行推销及销售产品的建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等有关规定存在冲突。考虑到内地与港澳地区的保险市场在法律体系、监管制度、机构管理、产品设计和销售、消费者认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市场风险易交叉传染,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较大,现阶段直接开展跨境保险通试点的时机尚不成熟。
据了解,内地旅客现在购买香港保单必须亲身到香港办理。有业内人士称,若未来开展跨境保险通试点,内地消费者投保港险将更加便捷,内地保险市场或进一步受到冲击。
多位广州地区的代理人向记者表示,近年部分客户开始了解港险。由于投保流程在一天内可完成,客户们对于赴港购险并不排斥。
尚萌萌认为,内地保险产品的销售受到冲击与否,主要看能否“高性价比”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有海外资产配置、财富传承等需求的中高端群体而言,香港保险确实有其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对于愿意承受一定不确定性或已有托底资产的消费者,港险预期收益高,加上各种预缴优惠等保费折扣,长期来看整体收益会比内地同类产品要高出许多。但从基础保障类的重疾险来看,内地产品的保障责任、核保规则等竞争激烈,优势较明显,预计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投保建议
赴港投保勿盲目
分析利弊再选择
杨泽云指出香港保险产品的不足之处。目前内地对于外汇管制较为严格,去香港购买香港保险,需要购汇出境,未来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还涉及外汇换人民币入境。在当前我国外汇管制较严格的环境下,需要注意资金进出的合规性,避免出现风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外汇汇率风险。
杨泽云进一步指出,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需要到香港投保,出现理赔纠纷,需要遵循香港法律。而香港的法律诉讼费用及维权成本高于内地。
胡文迪表示,香港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投保人,往往会给出较高的分红预期。但由于市场波动较大,实际分红实现率可能低于预期。因此,投保人在选择香港分红险时,不能仅依赖销售展示中的“预期回报”,而应关注保险公司历史的分红实现情况,综合考虑产品的不同特点,选择最合适的保险方案。
尚萌萌认为,内地分红险虽然预期收益没有那么高,但优势在于收益稳定、较为便捷,更适合那些希望在短期内(10-15年)就能有比较高回报的消费者。
■新快报记者 林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