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间,永辉超市、名创优品分别宣布,名创优品以约63亿元人民币收购永辉超市29.4%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消息公布后,永辉超市一字涨停,名创优品港股、美股分别大跌23.86%、16.65%,两市总市值蒸发约150亿元。
名创优品接手后对永辉超市“只坐庄、不控盘”
永辉超市公告披露,公司股东牛奶有限公司(下称“牛奶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京东世贸”)和宿迁涵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宿迁涵邦”,系京东世贸的一致行动人)拟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广东骏才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下称“骏才国际”)分别转让其所持有的永辉超市约19.13亿股股份、3.67亿股股份和3.88亿股股份,分别占公司总股本的21.08%、4.05%和4.27%。本次权益变动不构成关联交易,不触及要约收购。
公开资料显示,骏才国际是名创优品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化妆品批发、商品批发及零售贸易等。23日,名创优品公告证实了此消息,称将以62.7亿元收购上述三家卖方出售的永辉超市股权,交易代价将以现金支付,并由集团的内部财务资源及外部融资拨付。
名创优品首席财务官张靖京在电话会上表示,预计上述交易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易完成后,名创优品虽成为永辉超市的第一大股东,但不会控制永辉超市董事会多数席位,因此不会作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也不会合并财务报表。也就是说,未来名创优品对永辉超市“只坐庄、不控盘”。
“不是线下零售不行了,是商业模式出现问题”
成立于2001年的永辉超市,以“农改超”起家,是国内首批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的流通企业之一。2010年登陆A股,2014年引入跨国零售巨头牛奶公司作为大股东,市值最高峰时突破1000亿元。
2021年起,永辉超市从盈转亏,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近80亿元。业绩重压下,永辉超市开启自救,出售资产、内部调改等。9月23日的公告显示,永辉超市的全国门店数量缩减至850家,较2019年最高时的1440家,已经优化超过40%。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永辉超市营业收入为378亿元,净利润2.75亿元。
“中国线下超市正面临着20年一遇的结构性机会。”在官宣收购永辉超市几小时后,名创优品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叶国富谈起这笔投资的考量时称,山姆、开市客在中国的成功,包括名创优品的成功,证明了不是线下零售不行了,而是传统零售和传统超市的商业模式出现问题。
叶国富还透露,曾多次考察超市界“网红”胖东来,他认为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的唯一出路。永辉超市在接受胖东来调改后效果显著,且永辉超市的基础很好,这让叶国富相信,“如果沿着现在的路走下去,永辉超市的业务将在未来几年脱胎换骨”。
有前车之鉴,市场反应很直接
今年5月,永辉超市宣布邀请胖东来调改永辉部分门店,其中调改首店郑州信万广场店恢复营业当天日销售额达到了188万元,是调改前平均日销的13.9倍;客流达12926人,是调改前日均客流的5.3倍。
不过,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在全国复制胖东来模式。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胖东来模式有地域性,如果离开许昌大规模铺开,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会加大,极致的服务也很难保证,甚至会出现变形,“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且收购超市巨无霸早有前车之鉴,2019年苏宁斥资60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然而家乐福在2021年至2023年巨亏近90亿元,家乐福门店也由2020年末的228家减少至目前的4家。
而市场对名创优品此次收购的前景也充分反映在股价上。9月24日,永辉超市一字涨停,报2.48元/股,较上一交易日涨10.22%,总市值225.06亿元。然而名创优品即迎来大跌,美股盘初跌超19%,收盘跌幅16.65%,港股跌幅更一度达到37.84%,收盘跌幅23.86%。两市市值较前一天蒸发约150亿元人民币。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