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23日至28日,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主办的第19届世界近视眼大会(简称IMC)在中国长沙、三亚两地举行。9月25日,作为大会主会场,IMC在三亚开幕。来自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外国专家来华,与国内同道一起交流和分享近视眼领域的新理念与研究成果。为纪念IMC成立60周年,会议期间特举办了IMC 60周年颁奖典礼。其中由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特别选出的世界近视眼大会60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重磅公布,推动世界近视眼研究实现划时代的飞跃。
“今年是IMC成立60周年,大会将回顾过去60年的学术成就,并评选出近视眼领域的十大科学发现,以鞭策年轻一代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近视眼的发病机理和防控手段。同时,我们期望携手青年力量,共同为近视防控事业注入新活力,以促进全球经验共享和知识传播。”第19届IMC大会主席、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说道。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近视眼列为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对于近视眼的研究热情愈加高涨。此次大会围绕“全球近视眼探讨”“近视眼风险因素”“近视眼遗传学研究”“近视眼动物和实验模型”等多个大议题,设置了11个自由演讲专场、9个特邀主题论坛,总共包含80多个学术演讲以及400多篇海报展示。
在“应对流行性疾病的公共卫生策略”专题论坛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研究学院Ian Morgan教授分享报告提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限制课外辅导班的时长以及减少儿童早期教育压力是控制近视流行的三大公共卫生策略。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视光与视觉科学学院Wanyu Xu 教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20年间新西兰的近视发病率较为稳定,这得益于较多的户外运动、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较少的学习时间。
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戴伟伟博士介绍了爱尔眼科在近视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涵盖可穿戴设备近视预防、智能软硬件诊断、大数据近视预测、AI角膜塑形镜验配等应用。
在“公共卫生”自由发言环节,澳大利亚视光学院Ling Lee 教授分享的研究发现,采用低剂量阿托品、反近视眼镜、软性隐形眼镜和角膜塑形镜的主动近视管理相比传统管理可显著降低终身成本,尤其是对高风险快速进展的儿童。
在近视眼危险因素探讨单元,阿斯顿大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学院视光学院Sayantan Biswas 教授分享研究结果时表示,光照在预防近视上具有潜力,但对已近视的眼睛则影响有限,提示我们在设计干预措施时,需要考虑屈光状态等因素。
华盛顿大学Rachel Langan 教授分享的研究表明,近距离高对比度图像(如屏幕和文本)可能通过过度激活周边小神经节细胞,促进眼球生长,从而引发近视。采用点扩散光学技术(DOT)镜片可以降低这种激活,使近距离视觉的对比度接近自然场景,进而减缓近视发展。研究结果支持了近距离工作引发近视的假设。
为致敬过去60年近视眼研究的显著成果,在IMC 60周年颁奖典礼上,大会特设世界近视眼大会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环节。这十大科学发现由大会专家委员会精心遴选。
国际独立专家遴选委员会联合主席Christine Wildsoet教授介绍称:“60年前,大家对近视眼的认知十分有限,甚至不清楚其概念、发病原因以及防控方法。如今我们不仅明确了近视眼的定义,还找到了部分发病机制,并且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如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光学离焦技术等,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们在该领域不断深入探索。”
此外,大会还向对近视眼研究与教育培训、临床服务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团队致敬,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学术服务”“教育培训”“临床服务”这五大领域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分别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Christine Wildsoet 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Ian Morgan教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Sally A.McFadden教授、中国温州医科大学的瞿佳教授以及中国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的杨智宽教授。
多年来,中国近视眼研究快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IMC 60 周年近视眼研究十大科学发现中,有不少中国团队参与其中。作为第19届 IMC的主办方,爱尔眼科借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近视防控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 “云夹”,通过收集全球各国学生的用眼行为、环境光照等数据,为“生活方式改变促使近视眼的爆发流行”“户外活动、环境光照及光谱对近视眼及其防控的影响”这两项科学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11年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成立起,爱尔眼科在近视眼发病机制方面有原创成果,研发出多项技术和设备助力近视防控,如近视防控智能可穿戴设备 “云夹”、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测量仪 VPR、爱尔在线测视力小程序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软件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屈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