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潘玮倩报道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深圳美术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支持的“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于2024年9月22日至12月7日在深圳美术馆展出,共呈现李可染先生写生及创作精品70余件。此展在深圳美术馆举办别具意义,因为广东是李可染先生巨制《万山红遍》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刘莹在写生展前言中介绍,时光倒流70年,当时,“在中国画命运的重要时刻,李可染先生选择面对新时代。1954年春天,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位艺术家下江南写生,以自然为师;9月归来后,他们在北海公园濠濮间举办‘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会’,展览在美术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不同的意见和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引发了各方重视,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重新恢复,三位先生的写生之旅在此时转动了中国画命运的齿轮。李可染先生也自此开启了1956年、1957年、1959年行程达十数万里的写生之路。
刘莹介绍,李可染先生大半生是在灾难、战争等动荡中度过,他深知民族强盛的重要,作为文化人,他立志要为“拂去厚积在中国文化上的浮尘、重现民族绘画艺术的光彩”而奋斗。“先生生前曾反复书写‘中国人’三字,可以感受到他高度自觉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心怀让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理想,一生不曾改变。先生20世纪40年代时已明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出了‘用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新中国初期,经过数十年在传统文化海洋中的遨游,李可染先生的传统修养已达到较高境界,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中国画要在发展中存续,于是毅然决定走出画室,‘师造化’从自然中汲取养分,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认识生活、全面的艺术修养’,有计划地完成了中国画现代化历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晚年的可染先生‘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创建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样式,也开辟出‘李家山水’的独特风貌。”
“当前,如何以历史的高度,纵观文化发展的长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永续,又到了一个重要节点。李可染、张仃、罗铭先生他们当年非常明确,写生不是目的,而是中国画现代化转型发展中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此次展览选取李可染先生早年的2幅山水作品和54幅在北京、杭州、苏州、重庆、成都、桂林等地的写生,以及14幅代表性的山水画创作,希望通过展现李可染先生在中国画发展转折点所做的探索实践,以及这段艰辛又光明的历程,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