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传承中华浩气,共庆祖国华诞。国庆节前,由广州交响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交响曲《追光》在星海音乐厅举行世界首演。本场音乐会由广交音乐总监、知名指挥家黄屹执棒乐团,联袂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完成,首演赢得观众和业界专家高度的赞扬。
广交团长陈擎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广交以原创委约作品献礼,为繁荣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这些内涵厚重、主题深刻、风格多彩、旋律动听的交响乐作品,正是广交奉献给时代和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炽热心声。”
交响曲《追光》由知名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是广州市文艺精品重点扶持项目。作品诞生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主创团队的心血:从作曲家的实地采风到委约双方的多次沟通,从乐团数轮试奏到作曲家根据反馈意见适时修改,再到近日乐团完成音乐小样录制,该作品历经一年多打磨与雕琢后才初现全貌。作曲家龚天鹏多次到广州采风,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融入音乐之中。
交响曲《追光》以古典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四乐章结构来布局,融入独特的民族烙印和时代气息。全曲长约40分钟,第一乐章表达了对历史的回溯,第二乐章为一首描写绿水青山的无词歌,民族乐器高胡的悠扬表达了辽阔空灵的意境;第三乐章融合了南粤大地的民间小调,体现民生百态的烟火气,并抒发了广大青年的豪情壮志;第四乐章男女高音独唱、童声合唱与混声合唱,和乐队共同交织出一幅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美好画面,法、俄、英、中四语版《国际歌》的旋律穿插其间,致敬经典。
龚天鹏以《国际歌》为引子,巧妙地将其精神融入交响曲《追光》之中,用这世界语言,表达出中国人民永远追随真理、与世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在继承交响曲创作传统的基础上,他以《国际歌》旋律、歌词,以及广东音乐为素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和精神境界。“作为一首歌曲,《国际歌》的词与曲同样上乘、伟大。从创作的角度看,《国际歌》音乐特别适合发展、延伸、壮大……”
交响曲《追光》脱胎于《国际歌》,诞生于广州,以逐光前行得名,因城市出彩生光。“在创作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交响曲《启航》时,我到全国多地采风,第一站就是到广州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龚天鹏表示,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一个血液中流淌着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
这座城市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体现在广东音乐之中。催人奋进的《赛龙夺锦》、生机勃发的《旱天雷》、高洁润美的《平湖秋月》……这些都是广东音乐的经典作品,也都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匠心独运的创新发展,焕发新的魅力。其中,第二乐章末段场外高胡独奏的运用特别出彩,龚天鹏介绍说:“这段音乐本来是写给小提琴独奏的,但有一次在广州白云山采风听到一位大叔用高胡演奏,我被深深打动了。觉得这部和城市有关的作品,一定要有一点就透的广东音乐的特色,在跟黄屹总监商量后,决定加入高胡。”
在首演音乐会上,广交音乐总监黄屹带领乐团以极尽精微的洞察、挥洒洋溢的灵感,让作品格局与细节彼此洞见,共同筑起蕴含信念与艺术的巍巍殿宇。黄屹在音乐呈现之外,更设置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视觉:“合唱开头是分别用法、俄、英、中四种语言演唱的《国际歌》,我希望合唱团各声部的声部长轮流站立以不同的语言演唱,直到中文出现时,才是全体一起演唱。这样既构筑出一种沉浸式的意境,更诠释出理想之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无穷力量和动势。”
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合唱团艺术总监、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苏严惠教授形容这是一次“没有走弯路”的艺术创作:“作曲家采风深入扎实,对音乐形象的刻画蕴含深意,大学生们深受感动,他们在音乐中自然而然融入宏大历史叙事,感受理想之光的温暖。”
音乐会翌日,广州交响乐团特邀行业专家参与交响曲《追光》鉴定论证会。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陈思昂深受感动:“这部作品既古典又浪漫深邃。我们聆听音乐,也是见证历史。”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曾获“文华奖”“金钟奖”的著名作曲家郭和初教授对作品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部作品思想有了,也具备美的音乐的形象,有厚重的历史感,有丰富的歌唱性。四个乐章的布局起承转合,严丝合缝,激情爆发时力量丰盈,淡出时恰到好处。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我一口气听下来,都不愿意停下。音乐的绘画性、表现性、建筑性,美学原则……面面俱到。”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罗洪教授也对广交不遗余力推动音乐创作表示肯定:“《都会》《美丽的大湾区》《珠江序曲》,还有《追光》,四首作品来自四位不同年龄层的作家,有“50后”,也有“90后”。广交在过去十年的推动创作硕果累累。关于《追光》,作曲家对广东音乐的融合重塑令人印象深刻,希望往后能继续创作出更多反映广东、广州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以交响乐的宏大叙事,讲好广东故事。”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琼玲
图片:广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