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北辰
驻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工作队队长
派出单位: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道办事处
“我的愿望是畲江各类产业兴旺起来,大伙儿在田、在家、在镇,都可以快乐工作。”
认耕撂荒地,认种丝苗米,品质绝佳的畲穗大米便会在丰收季节如期而至;认耕有积分,进入专享商城,上线农品随意换……过去三年,驻梅州梅县区畲江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紧盯粮业生产、加工、销售三产融合,协同打造畲江粮业高质量发展。“稻米产业正在提质增效的上升期,我很荣幸可以留任畲江,与新队员一道护航我们的富硒米出山入湾。”朱北辰说。
创新之举
以认耕之火点燃复耕引擎
在上一轮帮扶中,针对畲江镇近万亩撂荒地问题,工作队与畲江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并在全梅州市率先发动了“认耕认种一亩田”活动,即认耕方出资3000元/亩进行认耕,政府监督并签订五方协议由专业农企实施,复耕收成便可回馈到认耕人家门口。工作队随即策划推动“广梅千亩同心田”项目,可喜的是,该项目得到广州各区、深圳、佛山、港澳等大湾区的188家团体和个人的争相响应,筹得认耕款156.6万元,522亩撂荒地随即被复耕。
化解了复耕“最难头几年”的困难,如何让复种农品出山入湾,提升市场竞争力又成为工作队的又一着力点。工作队借力荔湾区、梅县区乡村振兴馆、广州市区各商业地块巡展、广交会等两馆一展多平台展销畲江农品。在线上,工作队与梅州市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梅州市电视台等共同开启“电商+直播”模式助推畲江农产品销售。
为提升销售灵活度和打通物流渠道,工作队助力搭建畲穗网络商城,让认耕人能够通过认耕积分等额灵活兑换商城内多种类客家农品,由快递公司送货上门。
工作队与畲穗一同守住质量关,通过持续性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为种植端授课提升培植技术,为销售端培训商路升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了农品统一谷种、品牌、种植、检测、销售、物流等“六个统一”质量把关体系,为畲江镇的农产品深入大湾区市场提升竞争力,打通了复耕复种生态农业产业链。
镇企联合
引入资本助推“百千万工程”
前置的“保驾护航”,让畲穗丝苗米有了不俗的市场表现。“2023年的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朱北辰说,认耕认种的辐射和传播能力很强,目前所知,认耕者遍及广州、佛山,工作队初定的“荔梅”联动成为“广梅”携手,复耕面积已超万亩,四两拨千斤的产业振兴之势,仿若星火燎原。以量取胜的优势增高了工作队的话语权、议价权,畲江米的效益更多留在梅州,放进农户的钱袋。
规模带来产量提升,为解决加工销售问题,工作队和镇党委政府又共同策划,利用政府闲置资产通过招商引入资本投入2800万元,打造集粮食“收储、加工、展销”为一体的“畲穗”丝苗米产业园。该园预计全年总产值将超过2200万元,将成为工作队助力培植的梅县区又一家规模以上企业。
为拓展联农带农益农效应,工作队鼓励农企将复耕复种与培育产业结合起来,根据土地类型分类种植玉米、红薯、水稻等作物,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发展农业产业。“我们把自己放在桥梁的位置上,衔接好前后方资源,凝聚起荔梅力量共话振兴。”朱北辰笑着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通了财路才能真正实现“造血”功能。“我要做的是承前启后,带着新队员继续奋发努力,让畲江镇的小小米粒,有大大作为。”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校对:池翠萍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