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年均业务量达100万,提供“不见面审批”服务24万次;最快在18分钟内可完成一张不动产产权证的核发;创新打造“审前服务+退休一件事”……10月10日,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举办五周年媒体开放日活动,分享改革成果与显著变化。记者获悉,五年来,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年均业务量达到100万宗,退件率从开厅之初的21%降至目前的1%左右,“莞家”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于2019年10月建成启用,进驻部门52个,超3000项的政务服务事项,设有270个办事窗口,日均业务办理量约4800宗。中心以各项政务服务改革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例如,全国试点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打造“审前服务+退休一件事”、首创公安业务“一窗通办”、率先开展不动产业务全程电子化、推出社保“一卡通”服务、率先开展企业开办“一照通行”、房屋“带押过户”等,推动了“一网通办”“指尖办”“就近办”“一件事一次办”等30多项业务改革,提升东莞市政务服务效能。
市民在任意一个政务服务中心的不动产综合窗口办理业务,都能够享受到一天内出证的便捷服务。中心还推出了如税费金同缴、带押过户等创新改革。2024年5月20日,东莞市政数局联合税务、不动产、银联、东莞银行等部门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不动产登记“税费金同缴”,优化支付路径,市民在不动产登记环节所需缴纳的税费、不动产登记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可选择现场一次性刷卡或扫码缴纳,实现相关税费“一次清缴”,真正做到“一窗办理”。
创新打造“审前服务+退休一件事”
五年前,职工办理退休需要分别前往人社、医保、卫健、公积金等多个部门,提交大量的纸质材料,并经历漫长的等待。自今年6月25日东莞市获批成为省“退休一件事”业务的首批试点后,东莞市人社局与市政务和数据局共同牵头,会同税务、医保、公积金、卫健等多个部门进行高效沟通,紧密协作。经过一个多月的部门研讨、技术攻坚,“退休一件事”业务在7月19日顺利上线,截至目前已成功办理业务111宗。
中心将“退休一件事”的所有业务细分成了30个不同的经办套餐。窗口会根据审前服务提供的回执和表格,确定群众需要办理的套餐。例如,群众可能需要一次性办理税务停保、正常养老退休、医保核定、公积金提取等业务,中心会选择对应的套餐进行办理。
为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群众办事跑动次数,中心于2020年2月10日推出不见面审批服务,上线超900个“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不见面”即可快速把事办成。截至2024年9月30日,东莞市民服务中心共提供“不见面审批”服务24万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中心于2022年7月份正式推出“莞家代办”服务,在综合服务三区开设“莞家代办”服务窗口,为企业项目提供全过程咨询、业务指导、事项代办、审批协调等免费服务。截至9月30日,2024年新增委托代办项目90个,总涉及投资额约435亿元,总服务次数574次;往年已委托今年持续服务的项目121个,总涉及投资额约1260亿元,总服务次数706次。
东莞市政数局副局长陈钊表示,今后将不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让政务服务“小窗口”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让群众的事“随时随地办”,让企业的事“更高效地办”,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智慧城管:为城管工作提供“千里眼、顺风耳”
在东莞政数局以数字化和网格化为方向,推进了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在社会管理领域,涵盖交通、城管、应急、基层治理等,建设了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智慧城管、智慧交通、“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打通社会管理堵点难点,持续提升基层末端执行力。
其中,东莞市城市管理数字驾驶舱是专为城市治理者提供指标分析、辅助决策的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等技术,提供“人、事、物、服”等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一张图的数据展现,将城管案件、建筑废弃物、城管执法、燃气、园林、市政等晦涩难懂的行业数字通过图表等可视化形式进行展示和分析,帮助部门掌握城管业务运行的规律,辅助高效管理东莞市城管业务。
东莞市城市管理数字驾驶舱目前共设置有综合态势、智慧城管、建筑垃圾监管、环卫作业监管、易涝点管理等16个专题。
比如,在易涝点管理专题,可查看气象、监控等数据,系统对全市67个易涝点进行实时定位监控,并将监控资源一屏展示,让城管队员快速、精准掌握易涝点情况。通过道路积水案件,可以看到事发地点、现场情况及积水消退前后的对比,实现对积水事件的处置闭环和实时监督。
在城市管理数字驾驶舱的主页面,可查看城市运行的关键指标,每个指标都可以实现数据下钻,以“本月案件上报”为例,可以看到城管案件的上报趋势,包括高发时段、类型分析和地域分析;同时,通过AI算法,将案件数据进行环比分析,如果浮动超过15%就会自动预警,并派发到对应镇街,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
系统贯通各部门数据,汇聚全市城管资源。把关键要素集中在右侧看板,可以快速地定位监控资源,为城管工作提供“千里眼、顺风耳”,实现一键触达、全域可观。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