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记者从增城区正果镇获悉,位于该镇黄屋村的历史建筑——黄屋大戏院的修缮工程将于2025年春节前完工,这个历经80多年风雨洗礼的老戏院将重新焕发生机,延续传奇。
建于1940年的黄屋大戏院坐落在增江河畔,被群山环绕,人口不足千人的黄屋村之内。黄屋大戏院位于村子的西北角,由两部分组成,前部高三层,后部高一层。其正立面分五段,墙身开窗,后部为大空间排架结构,整体建筑宏伟,为中西结合的民国风格,是增城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保存较好的公共建筑,2019年被广州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认定为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
“目前黄屋大戏院的修缮工程已完成了90%以上,预计2025年春节前完工并重新投入使用。”正果镇规划建设办四级主任科员马骏介绍。黄屋大戏院由于年久失修,于2019年4月和5月出现坍塌的情况,经鉴定为C类危房,即部分承重结构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构成局部危房。为做好历史建筑黄屋大戏院的保护工作,2019年6月,正果镇人民政府决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对黄屋大戏院进行修缮。黄屋大戏院修缮设计方向为“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盘活利用”,要让观众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黄屋大戏院的前部分为核心价值区,在修缮时以保护为主,对其正立面进行微修复,保留门、窗和拱门等保护要素,主要进行基础钢结构加固;该建筑的后部为盘活利用区,在修缮时以安全和功能的保障为主,主要是拆除原破损屋体和瓦面,重做钢结构框架、立柱、青砖墙以及屋顶(木包边),并且修复瓦面和舞台。
黄屋大戏院即将重新投入使用的消息让村民十分激动和期待。“黄屋大戏院承载了我们几代人有关乡村集体生活的记忆、乡情以及共患难的凝聚力。”黄屋村党支部书记黄振威回忆,黄屋村附近曾有增城最早的县城旧址,即二龙争珠街,商贸一度繁荣。在民国时期,村社的戏剧文化催生了戏院的诞生。建设这座大戏院没有花一分钱,都是村民就地取材,靠自己双手建成。这里不仅唱过戏,还当过会堂、办过学校、摆过宴席,还曾遭遇两米多高洪水淹浸,却依然屹立不倒,是村民心中的传奇。
黄振威还表示,待黄屋大戏院修缮完工将对其进行盘活利用,届时将会引进第三方运营单位,确保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黄屋大戏院的保护和利用之中,从而实现更专业和更高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将致力于将黄屋大戏院的传统功能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它不仅可以作为举办婚礼、艺术演出等传统场所,还能化身为民主议事厅、文化展览馆、电影播放厅等现代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无缝衔接。黄屋大戏院的修缮,不仅仅是其物质空间的重生,更是文化记忆的延续。
采写:新快报记者 贾典
通讯员:臧晓 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