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艺术之妙,发乎心灵,形于万象;心理之奥,潜于幽思,动于情志。艺术与心理跨界融合,如画笔走龙蛇,墨韵染千秋,丹青妙手之秀,陶塑炉火之巧。事实证明,“以美润心”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治疗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参与对象面广,适应性强,可操作性大,而且艺术形象将内在的心理现象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为各种情绪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方便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教师与家长从中发现与评估心理问题,成为一种非语言心理疗愈技术。
10月16日,广东岭南第十二届原生艺术与心理漫画公益展暨陶艺疗愈工作坊、原生艺术与AI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彰显了艺术和心理跨界融合创新的主旨。广州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高心委常委穆林,广东省教育厅二级调研员、心理学专家王晓亮,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会长贾福军,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会长邱鸿钟,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院长马利军,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各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领导,还有来自全省43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和心理咨询师,全省6所监狱的心理矫治课负责人和心理咨询师等160余名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公益展系列活动。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林胜主持。原生艺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教授邱鸿钟团队及广东省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者大家共同协作的一项成果。原生艺术和心理漫画展已举办了12届,是广东省在全国连续举办次数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心理类专题公益画展。本届画展主题是:“一心一艺,静待花开”,画展筹委会收到原生艺术作品和心理漫画作品超过千幅,现场画展选出100多幅代表作进行展出。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调研员、心理学专家王晓亮强调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旨在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体系共建。并肯定了广东省原生艺术与心理漫画公益展连续举办12届,以生动艺术形式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鼓励大家继续探索创新,勇于先行先试,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品牌。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光智教授表示,该展是一个很有爱心、有温度,充满正能量的展览活动,作品连接艺术与人的心灵,仿佛阳光照亮了人的心田。原生艺术,源自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心理漫画,则以独特视角探索人性的奥秘。展览不仅展现了艺术的特有的能量,还传递了更多共鸣与思考,期待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启迪与感动。
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持续关注艺术疗愈的相关主题探索,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疗愈团体辅导工作坊”持续开展3年多,惠及师生近千人,获十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绘画艺术学院持续进行手工书的情感共鸣与连接、情绪调节与放松等艺术疗愈实践。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携手“艺心”朋辈心理互助服务团队探索出了一条将心理健康与艺术表达相互融合的工作路径。这些有益实践形成了学校专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的品牌标杆。
绘画艺术学院绘画心理疗愈项目选取了国内外优秀情绪类绘本进行设计,从视觉要素、情节要素、象征要素三个方面对情绪类绘本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设计要点,最后通过色彩、版式、造型、线条,四个方面对情绪类绘本的设计策略进行分析。由于艺术作品存在的刺激因素能使受众产生情绪的认识、情绪的反馈,也正是由于其所具备情绪认识和反馈的功能,使得情绪类绘本具有心理疗愈的功能,对创作者和观众的情绪传达、情绪调动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绘画艺术学院绘画心理疗愈方法在探索中不断实践与修改,为艺术疗愈逐渐从学校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在工作坊现场,各政府机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同行等100多人同聚一堂,共同体验陶艺之妙,心灵之奥,情谊之真。在工作坊中,广美陶艺疗愈工作室负责人方雄联合陶艺专业教师徐志伟,从《三酸图》的隐喻引入参与者对传统禅意陶艺隐喻的思考,参与者通过泥土这一介质,把自己卷入有意义的象征性符号系统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表达和释放出更多深层次的情感和需求,促进身心和谐,参与者通过解读作品的精神价值及呈现出来的个性体验,赋予艺术体验更广阔的精神寄托和情绪表达意义。
对谈现场
在随后的《艺术疗愈的赋能和多元场阈探索》的主题对谈环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心理学教授邱鸿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陶艺教研室主任王琪副教授、绘画艺术学院教师黄肖铭副教授分别从艺术疗愈的社会作用、介质运用和未来可能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谈专家提出艺术的心理评估与心身疗愈功能的学理性,从陶瓷、手工书等艺术介质创作方面探讨了艺术手段的情感共鸣、情绪调节和自我表达创造载体等作用,也跟与会同行交流了艺术疗愈未来可能性等问题。
广州美术学院穆林教授表示,陶瓷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它历史悠久,贯穿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通过本次活动的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必将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创新带来新的灵感与启示,同时这也是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积极探索,在不同学科间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推动我们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教授表示,陶艺疗愈项目依托的是广州美术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陶瓷艺术设计的专业学科优势,历经60多年的陶瓷专业学科教学研究的积淀,形成立足广东省、辐射华南地区的陶艺教育交流平台,多元化的“三师”项目团队与完备的实验室条件,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项目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书记王新宏教授介绍了艺术疗愈的实践成果。近三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常态性开展校内外工作坊活动,陶艺疗愈团体心理辅导在校内累计服务近1000人,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实践作为连接大湾区青年的重要纽带,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和使命。通过项目介入,我们希望逐渐建立以艺术疗愈、传统文化手工艺实践为基础的大湾区志愿服务创新协同体系,凝练特色案例,搭建文化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平台,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带动艺术疗愈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群体融合。
面向未来,广美将继续通过艺术疗愈的项目介入,与高校同行、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建立联系机制,持续搭建大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益实践服务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践行艺术的社会责任和疗愈功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摄影:黄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