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上午,许鸿飞民族主题群雕《大团结》落户海珠揭幕仪式在海珠区环岛路团结园举行。本次活动由海珠区委统战部指导,海珠区瑞宝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许鸿飞工作室、海珠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协办。2024年10月21日上午,许鸿飞民族主题群雕《大团结》落户海珠揭幕仪式在海珠区环岛路团结园举行。本次活动由海珠区委统战部指导,海珠区瑞宝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许鸿飞工作室、海珠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协办。
瑞宝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智凡致欢迎词,回顾了瑞宝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历程,讲述了邀请著名雕塑家许鸿飞创作民族团结主题雕塑的初心和愿景。
自2000年起,瑞宝街坚持关怀资助市第六中学新疆班困难学生,25年来累计帮助了700多名学生,成就了“天山连珠水,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也获得了国家、省、市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荣誉。从天山南北到珠江河畔,从广州市六中“新疆班”到海珠区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彝族班”,从校园到家园,瑞宝街的各族人民群众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雕塑作品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回顾了作品的创作历程,为海珠区积极打造高水平的民族团结艺术作品的远见卓识和高度表示钦佩。作品以“促进各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雕塑语言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作品展现了15名身着民族服装,手持各种乐器,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许鸿飞表示,今后将会带上这件反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主题雕塑去世界各地巡展,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所凝聚的伟大精神和强大力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海珠统战智库成员杨文炯表示,“《大团结》雕塑是矗立在珠江之畔的一座文化丰碑,是海珠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生动实践,是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包容性的生动写照,更是56个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达。”
海珠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福军作了讲话。他说,《大团结》雕塑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也必将成为连接各族群众心灵、凝聚各族群众力量的桥梁。王福军表示,海珠区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努力将海珠这座美丽的生态岛、数字岛、幸福岛,建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团结岛。
据介绍,近年来海珠区精心打造“海珠一家亲”民族工作品牌矩阵,筹措百万社会公益资金成立了“海珠区民族团结互助基金”,服务保障民族工作领域重大活动、重大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组织各族群众建成全市首个铸牢主题的“民族同心林”,推出了“海珠杯”民族团结公共艺术大赛、海珠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夏令营、海珠民族团结进步奖学金等一批拿的出、叫得响的好活动好举措,加快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培育民族团结“海珠情”,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仪式上,参会领导和各族群众共同为民族大团结雕塑揭幕。随着幕布的缓缓拉开,这座寓意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雕塑永久落户海珠团结园。据了解,《大团结》雕塑作品直径3.5米,高2.6米,历时近两年创作完成。作品塑造了各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欢聚歌舞的幸福场景。雕塑的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匠心,从服饰到道具,从姿态到表情,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精细雕琢,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