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面对城市建设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如何科学处置是每个城市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为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规范化水平,10月17日,广州市城管部门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荔湾区和白云区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市建筑废弃物处置协会及企业代表等,围绕广州建筑废弃物规范管理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座谈交流。据介绍,近年来,广州城管按照“强化源头、过程监控、资源处理”的思路,通过科学规划积极推动建筑废弃物处置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建筑废弃物排放和处置平衡,并作为全国5个建筑垃圾规范治理优秀试点城市代表之一向全国推广管理经验做法。
科学规划构筑治理基础
按照广州市现行标准,建筑废弃物主要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五类。从近十年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排放量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建筑废弃物排放量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
近年来,广州市接连印发了两轮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确立了“源头产量减量、区域调配平衡、末端处置资源利用、消纳填埋应急备用”的建筑废弃物处置总体思路。2017年印发实施《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6-2020)》,2023年启动新一轮规划,在充分考虑市场主体需求的基础上,采取了刚弹结合和点面结合的控制策略。首先抓近期。对近期建设设施的选址均编制详细的规划控制图则,明确选址红线、用地面积、处置能力。再是谋远略。放眼2026—2035年,广州市计划新增应急备用消纳能力不小于6628万立方米、综合利用能力不小于2178万立方米/年、分拣处理能力不小于150万立方米,但不明确具体红线,可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具体实施。
目前,广州市正在编制《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进一步完善建筑废弃物治理体系。
多管齐下拓宽处置途径
过去,传统的处置模式过分依赖通过扩大综合利用厂和新建消纳场来满足新增建筑废弃物排放的需求,已不符合广州市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
为引导源头减量,广州城管编制印发了《广州市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分类排放工作指引》,鼓励资源化利用。推广“移动+固定式”循环利用模式,利用城中村和大型工厂更新改造等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就地生产再生骨料、环保砖块等再生环保建材,用于就近工程施工。利用现有建材厂、混凝土搅拌站升级改造,推进固定式综合利用厂建设,解决城市建设阶段性问题。
在矿坑修复协同处置模式探索方面,广州市指导增城区建成消纳容量约500万立方米的吉利石场消纳场,较好地解决了广州市东部建设项目处理需求。指导增城区太珍石场消纳场完成封场施工和绿化种植,助力废旧矿山重现绿水青山。
考虑到本地建筑废弃物短期内仍有外运处置的需求,广州市在规划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时采取了“全市统筹,跨区消纳”的布局思路,与佛山、肇庆联合印发《建筑垃圾平衡处置利用协作机制》,探索可复制推广的跨市合作机制,拓宽广州市建废终端的处理渠道。此外,广州市还充分利用水网条件,发展建筑废弃物的水上运输,加快水运中转临时装卸点选址、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区建筑废弃物外运效率。
根据广州城管数据,目前,广州市的建筑废弃物超70%用于工程回填,25%通过资源化利用生产再生建材产品,剩余少部分用于矿山修复、绿化种植、堆山造景,建废综合利用率(包括工程回填、资源化利用在内)保持较高水平。
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水平
得益于广州市的装饰装修垃圾管理体系,现在市民“一键下单”即可收走家里的装修垃圾。广州城管参照线上打车模式,搭建了“穗云智慧城管”“红白蓝”“装运宝”等多个互联网清运服务平台,由专业清运公司上门服务市民群众,实现建筑废弃物清运、处置“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在越秀、荔湾、白云、黄埔、花都等区投入市场使用。
近年来,广州城管建立了“一项许可、三个环节、七项配套”的基本管理框架,基本实现对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和消纳的全过程监管。同时,整合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门信息,建立了建筑废弃物全过程监管的智慧监管平台,初步实现对处置过程的实时监管。
针对建筑废弃物运输车容易造成的空气污染、交通事故等问题隐患,广州城管通过“三步走”进行智慧化管理。首先是修订实施建废运输车辆技术标准,优化车辆智能管控终端和视频监控系统。再通过开发应用广州市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电子联单、智能抓拍系统等,实现全流程动态跟踪和远程管控。最后开通政企交流微信群,实现快速曝光、迅速查处、及时反馈。通过采取各种智能化监控手段,严格规范建筑废弃物处置行为。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成广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