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24日,广东省学习推广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经验做法,推动渔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中山召开。当日,秋风习习,晴空如洗。新快报记者走进中山市南朗街道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丰阜湖项目内,一片包含沉淀池、曝气池、生态池在内的生态湿地映入眼帘。池塘边的水生美人蕉开出鲜艳花朵,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不远处一群白鹭嬉戏打闹一片祥和。经“三池两坝”的尾水治理工艺后,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展现出勃勃生机。
“三池两坝”让污水变活水
中山全市养殖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近40万吨。大面积、高密度鱼塘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尾水污染问题。只有处理好尾水问题,解决农业面源的污水排放,才能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治水攻坚目标。
南朗街道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丰阜湖)总面积3225.3亩,所属四个行政村,主要养殖品种有罗非鱼、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等。治理区域内共13个尾水治理系统,采用“三池两坝”处理工艺,治理系统面积237.2亩。项目于2022年8月15日开工,于2023年4月完工,建设投资约1400万元。2023年11月在中山市率先引入尾水治理第三方运维单位。
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介绍,丰阜湖项目主要有采用“三池两坝”生态净化工艺、增加养殖周期、提高养殖空间、提高承租价格四方面特点。在提高养殖空间方面,推动养殖户对池塘改造,通过挖深塘底、堆高塘基,平均每口塘深度增加了1-1.5米,丰阜湖片区增加了约60万立方的养殖体量,增产约20%。提高承租价格方面,鼓励村集体治理完尾水重新发包,尾水项目之前租金是1300-1500元/亩/年不等,治理完成后租金2100元/亩/年,租金均有20%以上的增长,增收约160万元。
“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中间夹杂着两个过滤坝。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方,广西泓耀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轩介绍,“三池两坝”技术工艺融合了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净化等技术。其中沉淀池内设置“之”字型挡水设施、生态浮床等,提高水体透明度,实现初步净化,然后进入曝气池,在曝气池中进行一些化学反应,随后进入生态池。生态净化池会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用于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同时,设置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相邻两个池之间会设置过滤坝,对前一个处理池的水质进行过滤。
简而言之,采用“三池两坝”生态净化工艺,根据养殖品种、养殖密度、产量等因素,因地制宜设计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态净化池等设施单元面积,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活化增效分解技术和水生动植物调控技术,实现对尾水中悬浮固体污染物和营养性污染物的分解去除,排出养殖尾水水质达到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尾水治理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新快报记者从中山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中山持续推动“六污同治”,重点整治城污、农污、小区、厂区雨污分流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其中,鱼塘尾水治理是农业面源治理的重点,是确保水质改善的重要工程之一。从2021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尾水治理面积7.8万亩,尾水治理成效显著。
在鱼塘尾水治理方面,中山采用“一塘一策”的方式,分类推进处理。具体而言,全市针对高密度养殖、低密度虾蟹混养、零散低效鱼塘等不同状况,分别采用“三池两坝”、简易生态、岸基设备等治理模式,统筹推进鱼塘尾水治理。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采用“三池两坝”面积4.8万亩,简易生态型面积1.2万亩,岸基设备模式0.2万亩。丰阜湖冲口片区的鱼塘尾水处理,就是采用全市主推的“三池两坝”模式,也是全市首个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
鱼塘尾水项目建设好之后,要注重运维管护,才能实现长效治理。据了解,为确保尾水治理设施运维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山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项目运维管护工作指引》。该指引明确规定,在项目完工后的一年内,建设单位将负责尾水治理设施的管护工作。一年期满后,则由村(社区)牵头落实管护责任。目前,中山的村(社区)主要通过委托或聘请第三方单位等方式,确保项目管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为了进一步明确尾水治理设施的运维要求,全市还印发了《中山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运维管护技术要点》。该要点要求运维主体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尾水净化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包括生态净化塘植物的补种、打捞、清运,过滤坝材料的清洗、更换维护,以及曝气池充氧机的运行、尾水处理设施进排水运行记录及水质检测报告等台账记录工作,从而确保尾水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治理效果。
中山鱼塘尾水治理的实践,不仅让“鱼翔浅底”的美好图景跃然眼前,也实现了养殖户增产、村集体增收等多方共赢,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治理后的尾水可循环利用,解决了冬季养殖受咸潮影响的问题,以及养殖业受外界水质的影响,既可增加养殖频次,又提升水产品品质。”广东中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南朗街道养殖水产面积约4000亩,作为中山尾水养殖治理成效显著的企业代表,该公司董事长陈伟峰表示,当前珠三角地区罗非鱼养殖密度大部分是3000-4000尾每亩,一年生产1到2批,亩年产量6000-10000斤。经过尾水治理后,他们可以做到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可达4000-8000尾/亩,一年可养3批,亩水面年产量达1.5-2万斤。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数据也显示,池塘尾水治理后,中山重新发包的鱼塘租金普遍上涨20%,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红云 通讯员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