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26日,“广东第三届乡村振兴故事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广州市帽峰山森林公园古庙广场举行。该项活动由广东省出版发行集团指导,广东省文化学会、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发起,广东省乡村发展协会、羊城晚报社、帽峰山森林公园、广东视窗、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省雪印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宣传部、中共韶关市武江区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学会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主办。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乡村发展协会理事长钟韶彬,羊城晚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孙璇,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泽源,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广东省雪印集团董事长肖勇生,广东视窗总编辑、总监林琳,广东铠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刘国华,帽峰山森林公园书记、主任温真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老知青代表共200人出席了颁奖典礼。
陈开枝、钟韶彬作了致辞。“本次大赛呈现三大亮点:一是纪实与笔记出现‘井喷’;二是高质量调研大量涌现;三是真实感人故事精彩纷呈。”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周建平博士介绍,从征文稿件内容来看,这些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新时代农村新面貌,真实记录了广东省精准扶贫和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历史,记录了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历程,对总结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题材丰富 收到来稿近万篇
据悉,乡村振兴故事大赛包括“新时代新农村”“新农人新时尚”“新发展新故事”几大主题。选题包括最美乡村、扶贫故事、村干部风采、红色文化、非遗发掘、乡村教育、新农人、农业经济等。
大赛鼓励参赛者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以故事的形式立体呈现乡村的变化,真挚地讲述“我”与乡村振兴的故事;或分享身边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故事和先进典型;也欢迎奋斗在乡村振兴前线的干部和社会人士记录下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经验和感悟,书写振兴路上的“大篇章”。
本次大赛从大赛2023年11月20日开始征稿,截至今年8月30日收到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来稿近万篇。稿件来自各行各业,驻村干部、村官、扶贫干部、乡村教师、新农人、大中小学生。题材涉及笔记、日记、故事、课题研究、研学、纪实等。
全国“扶贫状元”、逾八旬高龄的陈开枝是年龄最大的参与者,获颁本次大赛的“特别荣誉奖”。最小的作者是7岁。陕西榆林作者郝鹏飞的《一带一路之国际扶贫笔记》,110万字,是本次大赛个人投稿字数最多的作者。广东投稿字数最多的是来自中山市的作者大海的《一线驻村笔记:厚土乡情》,60万字。
经过评选,本次大赛共评出“特别荣誉奖”1名、“特等奖”5名、“最佳创新奖”10名、“最佳调研奖”10名、“最佳纪实奖”15名;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共29名(分社会组、中学生组、小学生组)、优秀奖30名。110人分别获得本次大赛的八大奖项。
生动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
本次大赛收到一批研究报告,体现较高的研究水平与思想深度,视角独特,研究深入,内容丰富。如中山大学高杰扬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聚焦科普大篷车项目助力科学普及高质量发展》,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安芮琦、马云飞的《以物为媒:乡村“和”记忆传承的媒介研究》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深入实际,有思考、有温度、有深度。
调查报告的作者,既有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也有大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课题。实地考察、反复讨论、不断升华之作,体现政策性、实践性、针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社会价值。如《乡土中国观察记》《西藏乡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现状的调研报告》《中医药产业助推新桥河镇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等。这些作品,提出问题针对性强,深入分析后提出积极的对策建议,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在很多来稿中总能看到来自基层一线力量。这些推动乡村振兴的亲历者和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文字描摹了一线工作。这些故事,选材灵动,丰富多彩,真情实感,形象生动,充满时代感与正能量,讲述了新时代新农村新故事新气象。
本次颁奖盛典进行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表演,并正式启动了第四届乡村振兴故事征文大赛。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何金德 朱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