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8日-10日,第二十一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53家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1000余人参加本届年会。
本届年会由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会、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承办,旨在搭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互动交流平台,汇集国内外金融学术同仁,围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一主题,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重大问题,探讨中国金融发展的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积极推动中国金融学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提高中国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会上,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年会主席孙坚强、理事会主席张学勇、理事会秘书长李心丹先后致辞。清华大学建树金融学讲席教授余剑峰、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Dong Lou、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镇喜、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湛炜标等发表了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教授余剑峰发表题为“Salience and Short-term Momentum and Reversals”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对凸显性新闻(具有高影响力但低权重)过度反应,而对非凸显性新闻反应不足。基于Bordalo、 Gennaioli和Shleifer等学者的工作,他提出了一个公司层面的凸显性度量,并研究了投资者如何对不同凸显性水平的新闻做出反应。他发现凸显性与交易量、零售投资者关注以及随后的预测误差和基本面因素一致,这一现象也是国际性的。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Dong Lou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如何通过一种新方法推断共同基金在季度内的交易时机和数量。这种方法基于季度投资组合持股和每日基金回报数据,通过分析报告回报与基于投资组合的假设回报之间的偏差来推断交易。他发现有力的实证证据表明,基金经理在季度末影响投资组合的ESG评级(基于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对企业进行的综合评估),通过在季度末购买ESG股票和卖出非ESG股票,然后在下个季度初逆转交易。这种交易模式在ESG评级的四星和五星的截止点附近最为集中,对ESG和非ESG股票的回报率在季度末也有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镇喜在题为《资本市场开放、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与资本市场效率》的主旨演讲中,阐述了资本市场开放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他构建了一个开放市场框架下的异质性主体模型,估测了A股市场中的“主观随机行为”和“羊群效应”等两种代表性非理性行为。他发现“沪港通”的实施能够直接降低投资者“羊群效应”的总体水平,并强化宏观经济变量对“羊群效应”的影响。此外,他还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增强了本地市场基本面对股价变化的驱动力,提升了本地市场效率。
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湛炜标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相关金融科技业务的演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中国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数字化生活,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也助力推动了线上线下的关联生态发展,以及金融科技业务的创新和拓展。他认为,移动支付背后的关键支撑是安全和高效。未来,中国移动支付将提供更加便利、安全与高效的数字生活选择,在助力产业生态发展的同时不断回馈社会。
本届年会收到投稿论文1183篇,评选出8篇最佳论文,包括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锐思数据最佳论文1篇以及WRDS(沃顿)数据最佳论文1篇。一等奖论文获得者武汉大学博士聂禾汇报了获奖论文《货币政策、实际成本渠道和预期驱动的流动性陷阱》。该研究探讨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实际成本渠道如何影响预期驱动的流动性陷阱,该文为理解货币政策在零利率下限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理事会还评选出368篇论文,分别在123个平行分论坛进行报告,内容涵盖多个传统和前沿交叉金融领域。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华轩
图片: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