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6日,由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主办的“2024年黄埔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暨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在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举办。会上发布了黄埔区教学质量监测AI大模型和黄埔区无感知AI数字课堂教学大模型。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在讲话中指出,黄埔区教育局携手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资源,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应用,这不仅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探索,更是对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记者了解到,目前,黄埔区已有50所学校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了各具创意的应用与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智能反馈、课堂数据采集与分析、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等多个环节。会上,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签署了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协议,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和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教学质量监测大模型与无感知AI数据课堂教学大模型协议。
黄埔区教育研究院书记、院长陆优君介绍,黄埔区有着许多本土教育信息化企业,有利于教师培养方面获得高新技术的支持,提升了教师培养的效率。“在黄埔区,不是技术公司开发出技术后提供一个菜单给我们选择,而是我们给企业发送订单,让他们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和开发,更有助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地,助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怡园小学数学教师高维靖在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堂上应用无感知AI技术平台批阅常规的计算作业和课堂练习,除了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每个学生的正确率外,还能快速找到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并及时讲评订正。课后,她分享道,自己常用的三个功能是批改、直播以及对比功能。“批改功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直播功能可以让学生不离开座位,在桌面即可完成展示,互动性强。总体感觉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了。”
怡园小学英语教师吴俊豪在五年级英语《Clubs in school》课例的快速阅读环节中,通过应用无感知AI技术平台的智能批改功能,即时检查每位学生的阅读成果并提供实时反馈。他透露,在使用AI技术前,教师提前接受了相关培训,并进行了大量的备课、试课的工作。“本身英语课堂就是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老师想要在课堂上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其实是比较难的,人工智能有效地进行了弥补,能迅速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现场练习的实况,还能在一分钟之内生成练习结果的报告,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吴俊豪说。
怡园小学语文教师崔言默在六年级语文《围绕中心意思写》作后讲评课上,运用“无感知AI数字课堂系统”的学生桌面直播、AI作文智能批改、课堂数据无感知采集等功能,创新课堂互动形式,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采写:新快报记者邓善雯 通讯员 谭开春
图片: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