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
广州市黄埔区驻贵州黔南三都工作组组员
三都政府办副主任
派出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应急管理局
“我们坚信,只要齐心协力、砥砺前行,必能铸就更为辉煌的成就,三都的前景一片光明美好,未来可期可待。”
骑手策马扬鞭,观众雀跃呐喊。置身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激情飞扬的端节赛马现场,李鸿心潮澎湃。“很激动,也很自豪。”时隔月余,他仍清晰记得身边每一张笑脸,“现场人声鼎沸,这些画面通过直播、分播和转播,线上也有300多万人次围观助兴。”这位全程参与赛马活动酝酿、策划与执行的广州帮扶干部,见证了粤黔两地携手塑造的文体旅品牌“贵州村马”,并为三都因之暴涨的知名度、影响力深感欣慰。“通过‘村马’,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齐心协力开辟“马上赛道”
挂职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府办副主任的李鸿,时常裤脚沾土,双脚挂泥,乍一看,很难将他与国家公职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来三都之前我在广州市黄埔区应急管理局任职,负责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和执法调查,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他笑着说,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行,加之有帮扶前辈的悉心指导,“转岗”近一年接手的每一项帮扶工作,都能迅速适应并稳步推进。
粤黔同心,凝心聚力共绘的“贵州村马”蓝图,李鸿亦是“执笔者”之一。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养马、骑马、赛马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习俗。如何使“马产业”成为三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是工作组紧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着力打磨和推动的重点工作。
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工作组盘活赛马团,围绕三都民族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培训骑师、引导群众养殖马匹,采购改良马种、建设养殖基地……多措并举实现马产业前、中、后“三端”发展,逐步构建起一条融合养马育马、主题赛事、民族风情旅游、体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马产业、马文化已然成为三都的崭新名片。
2024年国庆假期恰逢水族端节开端大典,黄埔与三都协力举办的多场赛马比赛将传统民族文化和地方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数十万省内外游客现场观看,仅国庆期间旅游收入就超过2亿元。
“贵州村马”带动乡村蝶变
“贵州村马”赛事的火热开展,不但带动了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还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与产业兴旺的美好愿景落地生根。李鸿介绍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凭借赛事的强大影响力,从众多传统技艺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热门旅游商品,进而推动了马尾绣产业快速发展。3000多名本地绣娘不失时机开发水族“马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绣娘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全县3.7万余名水乡妇女也借此良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李鸿笑着说,乡村的蝶变,也吸引了不少离家的三都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水族姑娘潘晓优就是其中代表。
“如果没有东西部协作,没有广州黄埔区的帮扶,我不会是今天的自己。”潘晓优说,得益于就业帮扶的利好,她才有机会走出大山,在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黄埔·三都民族技工班”学习,一技傍身后重回大山,成为了一名95后创业青年,通过电商带动当地农产品“黔货出山”。
“黄埔区开设的技工班每年为三都培训数十名贫困家庭的孩子,支持他们返乡就业创业。”李鸿说,希望三都有更多受助亦能助人的“潘晓优”,共同参与、见证家乡的振兴。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