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声音内容的付费习惯逐渐形成,耳朵经济已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赛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在线音频用户规模7.47亿人。而从事声音经济的人才缺口多达2000万+。
01
C端知识付费和B端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模式
线下也进行数字化转型
声音经济,是指围绕声音进行信息消费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及行为,简而言之就是“让声音创造价值,将声音变现”。诸如录制有声读物、短视频动画配音,乃至塑造个人音频知识产权等,都属这一领域。
美国广告业务机构IAB的报告显示,2021年美国每月播客听众规模达1.81亿人,用户渗透率约达78%,月均听众人数同比增长10.1%。日本的声音经济主要由录音制品、网络音乐、演唱会构成,2021年达5903亿日元,人均消费金额是中国的4倍。
随着5G技术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的崛起、音频类产品的持续升级优化,为声音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消费者对于声音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无论是在通勤路上、休闲时刻还是睡前时光,声音都成为了陪伴的重要元素。
声音经济对线下实体有一定影响。线下产业为迎合当今用户对于线上声音娱乐项目的喜好,对线下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用户参与度。声音经济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以及线下业务的转型实现产业价值的提升,为产业中游企业提供更多的变现模式,为产业上游反馈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时做出产业调整。
“元宇宙”概念越发火热,以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为代表的融合技术为声音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TTS等技术创新了声音经济的内容生产模式,在原有的UGC、PGC及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基础上新增了AIGC模式;虚拟技术为声音产业开拓了新业务即虚拟化,通过AI合成音频、3D投影形象等方式,开展虚拟演唱会等声音娱乐项目。
声音经济目前的盈利模式,是以C端知识付费和B端广告收入为主。由于消费观念的转变,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社会竞争压力导致的认知焦虑增强以及版权意识的提升,人们的知识付费意愿近年来显著增强。
针对C端消费者,主要变现方式以会员订阅和付费点播为主。近年来衍生出的在线音频直播等创新型业态,主要变现方式为销售一些被用于表达对主播支持的消耗性虚拟礼品。针对B端用户,变现方式主要为广告收入,包括展示广告、音频广告以及品牌推广活动。
目前,音频内容的数量、更新频率、质量与创新程度仍然是在线平台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相比较为成熟的短视频、长视频等行业,播客的商业模式、变现能力还不完全成熟。未来,内容的专业化、知识化、个性化以及差异化将是播客平台获取更广泛用户的前提。提高制作效率、多元化收入模式、创新内容生产等,仍是当前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点。
02
时间越碎片化 声音内容越值钱
手机以外智能音箱和车载终端也是主要渠道
声音经济的产业链,上游环节主要为内容创作与内容输出,如音乐、配音、词稿等;中游环节主要为通过各类传播渠道如短视频、在线音频、相声舞台、演唱会等将内容传递给下游环节的各类消费者。
上游的内容生产以传统UCG、PGC模式为主。UGC模式主要由普通用户自行创作,内容互动性强,收入以平台激励收入为主,通过观看量和直播时长计算。PGC模式的内容创作者多为专业内容生产团队,平台与这类优质内容生产团队进行合作,并通过二次创作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因此内容专业性较强,极大丰富平台优质内容版权资源;相应收入以平台签约合作分成为主,通常为买断独家转播。PUGC模式通过UGC模式孵化,以专业用户为内容起点,收入也以平台激励收入为主,通过观看量和观看时长计量收益。
中游的在线音频平台具有内容特性上的不可替代性,与长短视频错位竞争。在线音频平台主要负责内容传播,包括有声书、音频直播、音频社交、博客等形式与内容,根据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综合性音频平台、垂直型内容平台和音频衍生平台。一方面可以解放眼睛和双手,助力用户开启多线程任务模式;另一方面,情感需求音频带来的陪伴感与真实感,以及个人成长类内容可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求,均与市场上的视频平台错位竞争。
下游的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车载系统等多样化渠道连接,延伸至通勤、亲子等应用场景。
随着快节奏生活中用户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在线音频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凸显,有效地在长短视频之外扩充了人们的内容消费场景,具有更强的场景渗透性,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如通勤、助眠、亲子陪伴等。
除智能手机外,智能音箱和车载终端是用户最常使用的收听渠道,分别占比49.2%和33.8%。其他渠道还有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随着在线音频行业在不同智能硬件终端中的布局,音频逐渐渗透生活各个场景。
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预计于2026年增长至1204亿元,其间复合年增长率为42.3%。从消费端口看,在线音频订阅的收入预计2021年至2026年按49.6%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
03
有声书脱口秀和娱乐资讯最受欢迎
UGC创作者已超1300万人
声音经济的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达55.4%,男性消费者占比为44.6%。22.3%的消费者分布于一线城市,21.5%的消费者分布于新一线城市,22.0%的消费者分布于二线城市。4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达83.3%,其中,31-40岁占比45.9%。收入为5000-15000元的消费者占比达67.8%,其中,收入在5000-10000元占比为36.1%。
七成用户购买过付费在线音频节目,将近六成用户愿意为知识技能型音频付费,并且选择音频类知识付费产品时优先考虑内容丰富度,其次是界面设计舒适度和合适的价格。有声书、脱口秀以及娱乐资讯是用户主要偏好的节目类型。43.9%的音频用户偏好职业播客的内容,而素人主播也成为音频用户偏好的主播类型之一。
数据显示,56.0%的用户选择在睡觉前收听音频内容;其次,乘坐公共交通时收听音频内容的用户占比为40.6%。超过八成用户收听音频内容时长在2小时以内,43.2%的用户主要在18-21时收听音频内容。
从创作者数量看,中国在线音频行业UGC创作者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已超1300万人,在线音频平台应加大对UGC创作者的扶持,通过简化音频制作流程、发布一系列音频制作指导、设立音频创作比赛等方式激发用户创作热情,创作高质量的音频内容。
在线音频平台UGC用户持续增加,大多数用户创作内容的核心为个人欲望的表达,用以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用户77.5%愿意通过在线音频认识有相同爱好的朋友。
04
人才缺口2000万+
逾一半从业者是兼职
声音经济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人才需求的缺口正在拉大,据统计整个新兴声音行业中人才缺口人才都达到2000万+,其中最大的是音频直播,人才缺口约1000万,其次是有声书演播,人才缺口约800万。
数据显示,当前超一半的声音从业者处于兼职的工作状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声音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各类新兴声音行业业态,从业方向丰富多样。其中,有声书配音、短视频配音的从业人数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声音从业者选择网络音频配音、游戏主播、音频主播、互联网营销师等就业方向。
随着声音经济应用领域的拓宽,创作者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纷纷加入创作团队,以提升个人收入。声音行业划分为线上和线下市场,涵盖有声书、广播剧、在线音乐、在线K歌、脱口秀、音乐节/演唱会、相声以及传统乐剧等领域,催生各类新兴声音职业,包括有声书配音、互联网营销师、直播营销者等。
随着声音产业的细分业态变多,多样化的声音职业为不同爱好和从业需求的求职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其中,网络音频的就业范围较为广泛,涵盖有声书、自媒体配音、AI、音频直播、短视频和播客等领域,求职者对网络音频领域的职业需求也不断扩大。
声音职业的薪资水平也是吸引人才从业的一大原因。大部分声音职业按照时薪或者分成的形式计算收入,单价一般在100-800元/小时不等,专业及资深从业者的综合月收入基本能达到5000元以上。
从细分领域分析,音频直播的薪酬上限最高,而游戏动漫配音、广告/宣传片配音等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也能获得较为可观的月薪。
声音经济中不同职业入行门槛有较大的差异。播音主持、电视主持人一类的声音经济职业的门槛较高,需要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培训且需要资格证书,而转述师、配音一类的职业门槛较低,行业膨胀快,人才需求量高,但人才供给有限,目前人才缺口明显。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输送优质声音职业人才的一大途径,其培训体系具有专业性强、教育时间长、门槛高、费用高的特点,其人才流向电视台播音、节目主持、影视配音等领域。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417所院校开设了声音领域相关专业,但由于相关专业班级与学生数量并不多,从整体上看,单凭院校的高等教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声音人才需求。
在线职业培训作为培养输送声音职业人才的另一途径,面向群体更广,有门槛低、花费低、教育时长短、应用领域广的特点。在线教培机构的教学体系较为垂直,求学者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高性价比,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率。
当前,声音相关人才市场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线上教学机构不仅帮助更多行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快速提升技能,而且帮助市场快速输出行业专业人才,成为很多新入行者的选择。
数据来源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声音经济数字化应用发展趋势报告》《2021年中国耳朵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共研产业研究院《2024-2030年中国声音经济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报告》、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2022年中国声音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2023-2028年中国声音经济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36氪研究院《2023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洞察报告》、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声音经济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Mob研究院《2022年声音经济洞察报告》、灼识咨询
■策划:罗韵
■采写:罗韵
■制图: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