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2月15日,2024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广轻大”)自动化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该校南海北校区举行。来自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企业及校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自动化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模式。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本次论坛以“新质赋能·联培共融”为主题,聚焦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下的自动化类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现场,来自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的专家陈宇、秦昊分别作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技术与产业动态》《数据与知识双驱动:AI 赋能制造业的新篇章》报告。报告指出,制造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深度融合,制造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模式。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相应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代表方钰文指出,传统生产制造与智能制造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企业想要推动智能制造的规划、实施与落地,需要跨学科、多门类的专业知识跨界融合,需要多种知识的人才通力协作。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新质劳动者”的旺盛需求。广轻大机电技术学院院长张友能在论坛上表示,眼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批技术熟练度高,且具备一定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跨领域的知识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储备;而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实现产业高素质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前置化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学院将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提质升级的新要求,创新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范式,加快培养大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
打造“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智能制造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创新的“点题”,广轻大机电学院打造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论坛的焦点。据了解,该学院将推动构建“双场景”(学校场景+企业场景)、“双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双项目”(纵向项目或横向项目+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项目或科技创新项目等)、“双证书”(学历证书+N个岗位能力评测证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方式、学习场景、培养路径与评价机制四大方面做出改革,推动校企之间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论坛现场,广轻大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首届本科生进行了庄重的“拜师”仪式,向自己的导师递交承诺书并行拜师礼。该学院为每位导师特别定制了一把戒尺,象征着作为导师的教化责任和引导学子的崇高职责。据了解,广轻大机电学子将在“校企双导师”(项目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展项目研究、真实岗位技能实践及职业发展规划,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个性化培养。
据介绍,“校企双导师机制”是广轻大机电学院未来推进“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该学院将依托纵、横向课题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等,通过师生互选的形式组建项目团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科研项目或竞赛项目,每个团队不超过7人。项目导师代表朱派龙表示,目前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本科生已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陆续加入项目导师的项目组,展开他们初步的科研探索与学习之旅。
据了解,借由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校机电学生将获得更为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去到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上进行轮动学习,增强对企业操作规范和职业要求的认知;在此期间,企业导师将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兴趣所向,实施阶段式目标管理,针对性地安排适合的岗位职责,并在实践结束后为学生未来发展提出定向建议。在即将到来的寒假中,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本科生将跟随各自企业导师开启为期7天的首次企业实践。未来,类似的企业实践型学习场景还将进一步常态化。
“实行双导师制,是发挥中国特色学徒制优势、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具象呈现,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一步走深、走实。”张友能指出,双导师机制打造了校内与校外联合的创新育人模式,有望推动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转化,从而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技术攻关难题,同时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服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林怡如
图片: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