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诗经》对颜色的描写,应是文艺作品较早的色彩观的形成,也是“中国色”的文学想象,对于更深入的剖析,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春健于12月22日上午,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以“《诗经》里的色彩”为题,进行详尽的分享。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联合广东新快报社、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主办,新快报收藏周刊、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承办,活动旨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美的意识、美的自觉,主动向“美”而行。
活动当天,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碧,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电影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刘鉴,广东新快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树盛,广州市委宣传部意识形态处处长何伟波,广州市委宣传部反非法反违禁处处长邱嘉炜,广州市文联文艺工作部部长翁敏,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铁威,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琦,广东第二师范大学王松柏博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现场。
周春健分别以《诗经》色彩之分类、《诗经》色彩与周代审美观念、《诗经》色彩之功用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他认为,《诗经》的色彩反映了周代的审美观念,“以五色为正,以赤色为尚,以素白为美。”
据统计,在《诗经》中,有关色彩描写的诗篇达60余篇,主要以白、黄、赤、黑、青、绿五色为主。白色在《诗经》中出现的频次较高,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白色的崇尚和喜爱之程度。
周人的审美观念,以五色为正,以赤色为尚,以素白为美。“《诗经》中的色彩运用,不仅是一种连类起兴的手法,亦体现出一种时间意识,又与当时之礼仪等级观念有关。由色彩理解《诗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度。”周春健说。
周春健认为,《诗经》对色彩的描写,也分不同功用,“烘托:连类起兴;层递:时间意识;教化:礼仪等级。”
其中,属于“烘托:连类起兴”的则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经典名句,则属于“层递:时间意识”。所谓桃花盛开时节,一幅美丽华贵的景象,与此同时,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正要出嫁,如此佳人过门后,应能使家庭和睦、美满。这句话不但描写了时间,还表达了美好的祝福。
现场,多位观众踊跃举手进行互动,周春健分别回应提问者的问题,分别从绘画选题和构图,颜色在历代的变化与不同时代背景的不同理解等进一步剖析。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摄影:新快报记者宁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