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天的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雅清净,建筑宏伟、设施一流,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12月26日-27日,中山大学举行珠海校区25周年媒体见面会,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多家主流媒体走进中大珠海校区,走访参观世界上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中山大学天琴测距台、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珠海)等,全方位实地感受珠海校区建设25周年以来的重点成果。
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媒体见面会上回顾了珠海25年来的建设历程和成果,并对未来建设提出了新的期望。他表示,“中山大学与珠海携手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启了国内高校异地办学先河,实现了名校与特区的‘双向奔赴’。”
校地协作 共生共荣 堪称高校异地办学典范
在高松看来,从2000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建立珠海校区。25年来,珠海校区与珠海共生共荣,是校地合作的结晶,是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典范,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杰作”。
双方一开始就致力于在珠海校区“办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发扬中大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学风校风,全面推进校区的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高松表示,珠海校区的建立和发展,拓展了办学新空间、增添了发展新活力、搭建了服务新平台,已成为百年校史的辉煌篇章。
截至目前,珠海校区已有建筑面积140多万平方米(十三五至今新增108万平方米),各院系已搬入新建楼群,办公条件进一步提升。已建成205间本科教学实验室,配备了7377台套本科实验设备,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优良环境。各类体育场馆总面积6.7万平方米,音乐厅面积超1万平方米,体育美育设施国内一流。生活配套完备,现有食堂4个,学生宿舍22栋。建成教师人才公寓1129套,附属中小学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不断进步,满足学生安心学习、教职工安居乐业的需求。“可以说,今天的珠海校区依山面海、幽雅清净,建筑宏伟、设施一流,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立足湾区 面向全球 学科建设布局日臻完善
珠海校区是中大在南校园之外的第一个新校区,25年来,学校发挥珠海的区位优势,立足湾区、联动港澳、面向世界,布局建设新的学科和院系,是中大服务珠海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服务广东走在前列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学术发展”,珠海校区在坚持同质化办学(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要与其他校区保持同一水准),立足区域特色调整发展规划及学科布局,持续扩大研究生规模,提升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研创新竞争力和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明显增强;学科建设布局日臻完善;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拓展。
截至2024年12月,珠海校区全日制本科生人数达8600多人,办学本科专业33个,2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另外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6600多人,其中硕士生4500多人,博士生2100人。50个学位点中35个一级学科(其中33个博士一级学科,2个硕士一级学科),校区院系与多家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12个。教学和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职教职工已达1577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990人,包括两院院士7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7人,副高级以上占比87.2%,4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9.1%。
建设重大平台、打造“国之重器”;在智能计算芯片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瓶颈,助力“芯片国产化”;牵头建设广东省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珠海校区的科研创新竞争力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5年获批重大重点项目超120项,总经费逾6亿元。
近年来,中大实施学部制改革,先后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等七大学部,构建起“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学科建设布局日臻完善。珠海校区的学科布局涉及七大学部,目前有20个整建制院系和1所三甲医院(附属第五医院)以及多个科研机构,重点支撑25个一级学科。珠海校区学科布局的集群特征明显,我们对接珠海“4+3”产业布局,发挥珠海接天临水依山傍海的环境区位优势,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打造了大海洋学科专业集群、电子信息学科专业集群,并加强文理基础学科建设。
同时,我们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比如在珠海校区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人工智能+深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学”。
特色鲜明 创新开放 打造国际一流滨海校区
值得一提的是,中大发挥珠海毗邻港澳面向世界的开放前沿优势,积极推动珠海校区与港澳和国际的交流合作。目前珠海校区共有国际交换、联合办学等项目32项,并将不断拓展。国际科研合作和搭建交流平台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
面向未来,如何推动珠海校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高松表示,将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过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科建设质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强化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产出更多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推进治理体系改革,提升校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深入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全面加强校地合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进一步扩大与全球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不断提升珠海校区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奋力把珠海校区建设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学术创新活跃、师生共赴卓越、服务国家有力的国际化滨海校区。“我相信,珠海校区必将在中大新百年里再谱华章,继续成为珠海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