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复盘与洞见
产业经济顶风前行
长期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一直是公募基金投资领域的热门选择,而这一切在2024年发生变化,去年第三季度,被动指数基金的规模首次超越了主动权益类基金,此后继续呈现新发规模和数量的双提升的趋势,“主动”变“被动”成为2024年公募基金投资的重要关键词。
从国际经验看,被动指数基金投资超越主动权益基金可谓大势所趋,只是国内这一逆转来得更迅速。这一方面与市场行情震荡激烈下,资金避险情绪有关,同时也与去年政策强推动紧密相连。不过无论是被动指数投资还是主动权益基金,最终的业绩表现仍要回归底层资产的长期盈利表现。展望2025年,盈利继续磨底、还是能够复苏并转正,是影响后续公募基金走势的关键。
2024关键词
新“国九条”
2024年,引导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频繁出台,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建立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全面加强基金公司投研能力建设,丰富公募基金可投资产类别和投资组合,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
2024年9月,央行提出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其中第一项便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投资股票市场。
降费
2024年4月,证监会制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并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强调将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调降至15%,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费同比下降13.84%。进入11月,华泰柏瑞、易方达、华夏等多家公募基金官宣对旗下大型宽基股票ETF调低管理费率至0.15%、托管费率调低至0.05%。
中证A500
2024年9月23日中证A500指数发布,该指数采用行业均衡选样方法,从各行业选取500只市值较大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各行业最具代表性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主要分布在工业、金融、信息技术、原材料等行业。彼时,A股迎来快速上涨行情,带动ETF基金热度大增,而中证A500的发布进一步助推了该热度,事实上,该指数也是2024年最热门的ETF跟踪标的。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9日,以中证A500为跟踪标的的ETF产品达到101只,总募资规模超过2600亿元,涉及基金机构近30家。
ETF规模暴涨
2024年是被动指数基金的爆发年。最新数据显示,国内被动投资产品(不含联接基金)总规模在5万亿元左右,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ETF市场的发展,ETF最新规模高达3.7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2万亿元。分析指出被动基金规模水涨船高,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滑的现象一方面是投资者理念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主动权益基金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加大,被动基金规模增加将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也意味着后续投资要高度关注ETF资金的动态。
指数基金入围
2024年12月,人社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自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在全国实施,同时优化产品供给,将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目前已有首批85只指数基金入围。有分析指出,随着指数化投资理念被更多投资者所认可和接受,具有较好长期配置属性的宽基指数基金有望在个人养老金投资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规模和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人员波动
2024年是机构基金经理人员波动大年。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2024年以来离任的基金经理数为353名,创下历史新高水平,其中不乏邱栋荣等“台柱子”基金经理。同时,基金经理队伍已逼近4000人,但平均从业年限只有4.77年,从业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不足10%。
分析认为,离职潮一方面与今年上半年的降薪有关,许多基金公司为了控制成本,不得不采取降薪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在经历了数年的牛市之后,近年来市场回暖的趋势并未如预期明显,导致业绩压力加大,令不少基金经理面临职业生涯的重大选择。
展望2025
行业将加快布局更高效的投研平台
回望2024年,主动变被动形势逆转是公募基金行业的重要关键词,年内新发行ETF达到150只,推动ETF产品总数突破1000只,ETF总规模也突破了3.7万亿元。相比较之下,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仅新发224亿元,与2021年全年1.2万亿元的新发规模不可同日而语。
不少业内声音认为,指数投资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因为过去一年无论是从费率上还是政策扶持上,指数基金比主动权益基金更具优势。相较于国外市场,我国指数基金也还有不小差距。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发力被动投资业务。不过,目前来看,指数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将越发明显,且公募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头部公司在品牌认知度、产品营销方面都更具优势,因此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也将是行业面临的课题。
而在超额收益方面,主动权益基金的优势仍然明显,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的投资优势,对于更成熟的投资者而言,挖掘出具备此类特质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也是一大乐趣。不过,正如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在其2025年度策略会上所表示,行业存在着高度依赖投资经理个人能力、缺乏体系化精细化管理赋能机制、投研业务明星晋升管理者后缺乏管理抓手、投研人才考核激励机制错配、缺乏数字化投研人才的培养机制等长期痛点。这些掣肘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发展而言尤为明显。
业内预计,行业在投研平台化布局上将加快步伐。一方面可确保基金公司经营的稳定性,防止基金公司对个人能力和明星基金经理过分依赖;另一方面也是有效提升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
而对于2025年的权益市场,中欧基金认为,鉴于当前宏观经济逐渐反转,受益于政策扶持和技术革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如AI应用、半导体、新能源等,预计将引领市场上涨。对于2025年的投资机会,看好消费和科技两个方向,其中更倾向于大众消费,如餐饮、旅游及乳制品、服装等商品消费;科技行业中则关注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AI应用和硬件、机器人等领域。
华商基金张永志表示,无论从经济增长还是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2025年的权益市场都或是值得期待的。当下,A股估值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处于较高水平。从历史经验看,顺周期板块在宏观、产业和行业数据得到验证时表现最佳,而成长板块或会领先表现。从具体的板块来看,内需、消费板块或有较强的支持。
声音
●中欧基金:
行业“工业化”升级是良性发展的前提
公募基金行业是“一手担两边”,一方面要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另一方面要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理财需求。在此背景下,行业的“工业化”升级,是实现基金产品质量和效率的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工业化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专业化分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二是标准化流程,解决协作问题;三是数智化平台,解决效率问题。
中欧基金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资管经验和最佳实践,在统一的投资理念指导下,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协作,力争输出定位更清晰、风格更稳定、长期超额更可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
相信未来行情好转 主动权益基金可期
由于过去三年市场整体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震荡,导致主动权益基金相比于ETF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但相信未来行情好转,主动权益基金是可以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的。在当下,投资者可以一半配置被动指数基金,获得大盘平均上涨收益,另一半选择自己看好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基金,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采写:新快报记者 刘艳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