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由欧莱雅发起,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指导,广东新快报社、南海区西樵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美之道”文化交流活动上,艺术家、作家、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贾伟详细分享了自己艺术创作与工作经历的关系,而这一点跟他此后的艺术创作所选用的元素,也密切相关——水的意义。正好契合了本次以“大美泱泱 在水一方”为题的对话,探讨“美的哲学”与“水的精神”。
“美之道”文化交流活动
来自广州的朱哲琴,她首先分享了儿时记忆中的粤语文化中水的寓意。结合她已经参加过两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再从艺术家创作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在她看来,水是变化万千的,液态时为水,固态时为冰,气态时为云,水的顺势而为是一种智慧。
而本次大地艺术节所在的西樵山是一座熄灭了千万年的古火山,也是珠三角文化的起源点之一。水与声音在某种角度,有相似之处,水遇到阻碍会变通,声音则常有回响,在处世态度上二者异曲同工。
朱哲琴认为,在艺术领域,视觉艺术是被足够关注的,但声音作为听觉艺术,却往往被忽视。但声音艺术又那么地具有纯粹与直击人心的力量。
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中,朱哲琴的作品以《听山》为题,她在西樵山天湖环湖旁,开辟了一块专属于聆听声音的隐秘之地,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成为“听众”,感受来自山间声音的独特韵律与无尽魅力。她通过在地创作,收集了在山野采集到的各种声音,组合成了一件可供聆听的开放性作品,与自然环境相融,希望在这个以山的采样构造的声场中,观者可以用听去感受,自然、自我、时间的交错共鸣。将超载的头脑放空,没有先入的概念,你听到的是什么,那就是答案。在此,我与极目的周围、我与不见的时空以“听”相遇。
《听山Hear the Mountain》是由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委约创作的户外声音装置,也是朱哲琴 “山”系列的第二号作品。在南海西樵山天湖边的隐秘林间,艺术家在这方似被遗忘之地,将2023-2024两年间在山野中采集的鸟语、溪流、瀑布、蛙鸣、钟鼓的声音素材运用40Hz-12000hz之间的不同频率进行编辑制作,通过自由散点的音源排布,创作具有不同可能性的现场并重构着专属于聆听的开放性“废墟”。艺术家一直尝试通过放大“听”这一弱势感官,去重新认识事物,寻找声与波的能量。
作品被放置于茂密的山林中,青竹之间,微风轻拂,树叶随风摇曳婆娑作响,这个空间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山音场域,而构成这次作品的砖块,则是南海各村收集来的各种建筑弃物。从“废墟”残砾构筑另一个“废墟”场域,这样的移位,是另一种重生。
从艺术创作的在地性来看,朱哲琴早在2022年,便以永久声音艺术作品《西樵禅钟》参加第一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她希望通过声音艺术的方式提供一个“场”,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体验中。
朱哲琴介绍,声音艺术从2014年开始,在全球开始被关注,而她自身以音乐出身,因而,她更聚焦于听觉艺术。朱哲琴以“山”为主题创作的第一个声音作品是《问山》,据《南方人物周刊》的此前报道,“《问山》的整体结构经过严密编排,每个段落又以即兴为主。当天的天气、观众互动、山谷里的动植物声响都将成为即兴的一部分。因此,除了合唱段落是作曲编写的,其他部分都是即兴,每次排练和演出都不一样。”
与此不同的是,《听山》没有《问山》的现场表演互动,更多的是观众敞开心扉与自己感知的深度对话,感受声音的流动与消逝。每一种声音的消失与更替都预示着时光与文化的更迭,正如万年前的西樵山还是火山,后来又成为广佛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遗存,是广东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集中地,乃至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
时间推移,时代在变,但作为大自然,很多原始的声音或许还是来自远古。朱哲琴敏锐地觉察到,文明变化中的视觉部分,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复现,但可能那种声音,却能把我们拉回文明更迭的思考中。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