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手术是直肠癌治疗的基石,但如何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和长期疗效,实现更高水平的微创?“自下而上”的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taTME)成为关注焦点。
北京时间2025年1月24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荣誉院长、结直肠外科汪建平教授,副院长、结直肠外科康亮教授团队牵头组建的中国经肛腔镜外科研究协作组(CTESC Group)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直肠癌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这是全球首个关于“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taTME)” 的高级别证据,也是中国结直肠外科首篇刊登于四大医学顶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taTME在治疗直肠癌方面具有确切的长期疗效和微创优势。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高发癌症类型,其中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病例的1/3以上。在中国,直肠癌占比更是超过2/3。其中,约60%为中低位直肠癌。
当前,直肠癌的治疗采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是基石。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腹腔镜TME逐步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成为首选手术方式。然而,由于男性、肥胖患者等骨盆空间相对狭窄,腹腔镜手术可能导致切除标本质量下降、并发症率升高,甚至可能需要中转开腹手术,影响患者预后。即使采用机器人进行手术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经肛TME(taTME)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经腹从上而下,路越走越窄;经肛自下而上,路越走越宽。”康亮介绍,taTME独特的自下而上的操作路径,可以更精确地处理肿瘤远端;且通过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手术,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实现更高水平的微创。此外,taTME对肿瘤远端切缘掌控更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肛门保留率,避免因永久性肠造口而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便。但要将其作为外科标准术式广泛应用,还缺乏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效果的高质量的大样本研究证据。且该技术一直存在争议,更有小样本回顾性研究认为taTME患者的局部复发率高。
于是,中山六院汪建平、康亮教授团队于2016年启动了关于taTME与腹腔镜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TaLaR-01研究),随后组建了中国经肛腔镜外科研究协作组,联合全国16家三甲医院,研究的主要终点为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存率(OS),次要终点包括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
历时五年,该研究于2021年完成了1114例病例的入组,2024年6月完成了所有病例的3年生存随访。3年无病生存率的分析显示,taTME组的3年DFS为82.1%,对比传统经腹腹腔镜TME组的79.4%,得出非劣效性结论。这一成果证实,taTME在3年DFS方面与传统经腹腹腔镜TME同样安全有效。
研究的短期结果已于2023年1月1日在《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发表,证实了taTME在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其在术后快速康复方面的优势,并于2024年被纳入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ASCRS)官方指南。
康亮介绍,过去三年在中山六院,约有10%的肠癌手术患者选择了taTME这一创新术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张婷婷 戴希安 简文杨 乐虞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