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乙巳蛇年即将到来。蛇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一类动物。历史上,人类祖先与蛇多有交集,各大古文明多有与蛇相关的传说,我国古代也早就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典故。那么,蛇是怎样起源演化的?在漫长的演化中,有什么值得一谈的“明星蛇”?它们为何“丢掉”四肢?古生物学家、科普专家为您科普蛇的奥秘。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管贺一鸣介绍,人们一般说的蛇是指蛇亚目动物,属于爬行动物纲下的鳞龙目。鳞龙目包含我们现在熟悉的蜥蜴、蛇等动物。如果探究起源演化,现代蛇亚目和它们的祖先等可以被归入“泛蛇类”一并追溯。
简单来讲,“泛蛇类”是一群长得非常像蛇的蜥蜴。现在普遍推测,蛇类是从蜥蜴类演化而来的,二者的亲缘关系非常相近。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泛蛇类蜥蜴是生存于1.6亿年前侏罗纪的昂氏黎明蛇,而明确的最早蛇亚目化石是发现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圣域哈氏蛇,时代为1.12亿年至9400万年前的早白垩世。远古发现的蛇类主要生活在海洋、沼泽、森林等环境中,与现代蛇类的生存环境非常相似。
“在蛇类的演化历史中,有一些‘明星蛇’因其巨大的体形和独特的生存方式而备受关注,最著名的巨型蛇类就是泰坦蚺。”贺一鸣介绍,它的化石发现于南美洲哥伦比亚北部的塞雷洪煤矿附近,生存于约6000万年到5800万年前的古新世。泰坦蚺的体形达到了惊人的12.8米到14.3米,体重730至1135公斤,曾经被认为是自非鸟恐龙灭绝后出现的顶级掠食者。
与四足俱全的“祖先”蜥蜴相比,蛇类“丢掉”了四肢,这是为何?蛇类的四肢丢失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变化是为了适应地下生活,使得蛇类能够在地下钻洞,更好地捕食和逃避天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史静耸介绍,早期蛇类的穴居生活往往要求生物具备更为灵活的身体和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适应狭小、复杂且多变的空间环境。这种选择压力可能促使了蛇类祖先在身体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变得更为细长、脊椎更加灵活、内耳与听觉和平衡相关的结构变得更为发达等。其次,穴居环境可能减少了四肢在移动和捕食中的必要性,从而加速了四肢退化的过程。“在很多早期蛇类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短小的前后肢的存在,即使在现生的蟒蛇类中也存在一个后腿的残余。”
总的来说,蛇类作为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其演化历史对人类理解整个动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蛇类的成功演化不仅展示了生物适应性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使得种群不断繁盛。现在,蛇类的分布范围横跨全球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洲,当之无愧是当代最为成功的陆生脊椎动物群体之一。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甲辰龙年只有354天,而乙巳蛇年却有384天,后者比前者足足长了30天。同是农历年,蛇年倒比龙年长,这是何故?这30天长在哪里?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中国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下次“朔”的日期为下一月的初一。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由于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大月30天。由于“朔望月”本身也长短不一,相差近半天,所以可能会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一个农历平年有12个月,长度为354天或355天。
现行公历是一种阳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为一回归年,平均长度约为365.2422天。由于一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并非整数,公历年设置了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样一来,一个农历平年与一个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如果每年都提前11天左右过年,那么今年是在冬天迎新年,若干年后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为避免发生这样的“囧事”,我国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称为闰年,年长384天或385天。这样,19个农历年和19个回归年的天数就几乎相等了。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朔望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这个月就不是正规的月份,而被算做是上一月的闰月。
杨婧表示,即将结束的甲辰龙年是一个平年,全年354天,起于2024年2月10日,止于2025年1月28日,而马上到来的乙巳蛇年则是一个闰年,被安置了一个“闰六月”,年长384天,起于2015年1月29日,止于2026年2月16日。
辞“龙”迎“蛇”,农历乙巳蛇年即将到来。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蛇年将出现“两头春”现象,也就是一年中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为啥会出现“两头春”?这种现象正常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两头春”是中国农历历法中闰年时出现的现象。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创造。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为零点,太阳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共360度。公历每月都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分别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左右交节,下半年则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左右交节,上下差不了一两天。以立春为例,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因此在公历中,不论是平年365天还是闰年366天,每年都会出现一次立春节气,24个节气也都只出现一次。
农历闰年是384天或385天,多于公历一年的天数,就可能会出现农历闰年一年中有25个节气,年初一个立春节气,年尾一个立春节气。
“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一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起于2025年1月29日,止于2026年2月16日,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即乙巳年的正月初六立春(2025年2月3日)和同年腊月十七立春(2026年2月4日)。”杨婧说。
相对于“两头春”,还有“两头无春”和“单春”,即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或只有一个立春节气。杨婧表示,“两头春”并不罕见,反而很常见,平均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统计显示,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两头无春”的年份有37次,“单春”的年份有26次。这么来看,“两头春”和“两头无春”是再正常不过的历法现象,公众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将之与吉凶福祸相关联。一年“两头春”,春暖一整年。新春将至,愿所有人不负春光,笃行奋斗、勇毅前行,努力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