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题公园品牌形成亚太“新势力”,2027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
“快乐经济”正成消费新动力。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提出,情绪释放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在“快乐经济”中担当重要一环的中国主题乐园市场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主题公园总接待游客近2.3亿人次,实现累计营业收入303.89亿元。有预测表示,2027年中国主题公园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
本土文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近日,“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官宣将落户上海锦江乐园,由锦江国际集团与华纳兄弟共同开发;热心网友将自己制作的电影《哪吒2》主题公园设计图在网络发布,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去年华强方特推出全新乐园品牌“熊出没乐园”并开出9个主题公园项目;广州清远长隆森林王国和由南湖游乐园升级改造的星纪世界·南湖乐园也在春节期间展开试运营。
近年来,在迪士尼、环球影城这样的国际巨头环绕之下,国内主题乐园品牌积极响应市场变化,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通过创新游乐项目、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特色IP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哪吒、黑神话悟空、流浪地球等中国特色IP的火爆,为中国主题公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根据美国Research and market预测,2027年中国主题公园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目前共有9家中国主题公园进入亚太地区前20名。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主题公园市场。但是国内主题公园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东、中、西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35%位于华东地区,16%位于华南地区。
“旅游+地产”运营模式成为主流
目前,行业已经培育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强调主题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会展、住宅、商业、酒店等诸多产业的良性互动。上游为旅游设备、IP供应方、地块提供方和第三方服务等,中游是主题公园,下游是销售渠道和各类消费群体。
从上游来看,游乐设施企业有金马游乐、乐动时代等。IP提供方有任天堂、乐高、变形金刚、漫威等著名IP;中游的主题乐园有环球影城、欢乐谷、海昌公园、融创乐园等;下游渠道有各方票务公司以及消费群体。
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娱乐需求的增加,旅游业态发展、动漫IP产业等的发展共同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扩张。主题公园具有较强的经济外部性与社会影响力。
目前国内品牌呈现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三足鼎立竞争态势,头部企业大部分选择“旅游+地产”搭配其他业务板块的发展模式,主要分布在一线、二线城市。运营商中大部分为地产商,运营模式以“旅游+地产”为主,同时也有华强方特这种“IP+综合性业务”的模式。
通过“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房企获取了大量低成本的土地资源,在周边开发住宅以弥补主题公园开发运营成本,典型代表是华侨城和万达。初期主打公园建设运营,企业能够以较低价格拿地。待主题公园具有一定人气时,推出住宅等高周转业态,回笼资金,以此补贴“重资产、缓回报”的文化旅游项目。主题公园这类旅游项目提升地产开发价值,地产开发又反哺旅游项目。
“IP+综合性业务”运营模式更加强调流量与变现能力两大要素。影视娱乐创造出IP形象,影视娱乐、网络媒体、互动交互等途径加强线上传播,增加IP关注度,丰富IP形象,而主题公园打造线下平台,获取线下流量。线上、线下环环相扣,助力IP打造。
国际主题乐园涌入带来压力和挑战
有分析师表示,相较于国际知名主题公园,国内大部分主题公园所涉及的产业链条较短,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代表化”“现象化”。此外,数据显示,国内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高达70%,而国外大型主题公园的门票、零售、餐饮收入比例则更为均衡。
据公开信息,未来默林娱乐、团聚公园集团等国际知名主题公园运营商将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为行业带来新鲜血液,激发与满足更多潜在用户需求。
国际主题乐园的持续涌入,无疑给中国本土的主题乐园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除了早已深入人心的迪士尼(上海迪士尼、香港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上海乐高乐园也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正式开园,全球最大的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将进驻上海崇明长兴岛,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态势。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国外主题乐园凭借其自带光环的IP资源,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从2023年全球娱乐/主题公园排行榜看,主题公园集团基本处于游客量增长态势,迪士尼主题公园明显占据游客数量优势。
数据显示,迪士尼主题乐园相关业绩2024财年全年营收为341.51亿美元,同比增长5%,营业利润为92.72亿美元,同比增长4%。迪士尼在全球三大洲共有6大度假区12座主题公园,55家度假酒店和俱乐部及5艘游轮。据环球影城母公司康卡斯特2024年Q3财报数据显示,主题乐园三季度收入为22.89亿美元。
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奇幻/卡通人物类主题公园、以环球影城为代表的影视/媒体类主题公园凭借强大的IP优势和鲜明的主题性特征,在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重游率及满意度、发展衍生经济等方面表现突出。
分析师认为,迪士尼的“IP+故事”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该模式不仅依赖于米老鼠等知名IP,还擅长“从旧故事发展新人物”,从经典名著和童话故事中挖掘新的IP资源。此外,迪士尼“IP+故事”模式还通过借助丰富的故事性来塑造人物形象,并增强场景之间的联系,为游客带来强烈的故事参与感。而将IP融入故事情节中,不仅丰富了场景设计的可能性,还为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创意,如相关服饰、玩具、食品等。
默林娱乐主要景点包括乐高主题乐园、杜莎夫人蜡像馆、伦敦眼、海洋探索中心及伦敦地牢等近20个景点品牌。旗下IP多元化结构,主题公园亦多元化呈现。动物类(如Sea Life海洋馆)、卡通人物类(如小猪佩奇主题公园)、景观类(如伦敦眼)、机械游戏类(如海德主题公园)主题公园均有涉及,目标客群差异较大。
综上,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成为中国主题乐园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主题乐园如何创新和升级,保持市场竞争力,也为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知名IP融合 打造场景式消费
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旅游+地产”的模式难以为继。迪士尼的成功展现了IP经营模式的优势与可持续性,部分中国企业开始探索IP发展模式,与知名IP融合,打造场景式消费。
2023年3月,北京环球影城开展王者荣耀主题活动,创新消费场景。2021年,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综合性主题公园在淮安市开业;2023年8月,首个潮玩行业沉浸式IP主题公园——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开业,以此提升IP纵深价值;地产商佳兆业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主题公园业务团队,计划打造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寻鲲记》IP;华谊兄弟利用旗下知名电影IP尝试打造实景娱乐项目,可见打造IP、壮大IP队伍成为主题公园企业的重点工作。
面对挑战和机遇,中国主题乐园企业也纷纷探索创新之路。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乐园。绵阳方特东方神画、自贡方特恐龙王国等项目,通过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和恐龙文化与四川古蜀文化等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游乐体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新的游乐项目、打造特色IP也成为中国主题乐园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海昌海洋公园引入“奥特曼”“航海王”等多个国际优质IP,不仅丰富了产品矩阵,还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文旅融合大趋势下,主题公园在娱乐属性之外,将更加凸显文化属性。政策层面也鼓励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项目,以提升文化品位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需求。
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正迎来IP意识的大觉醒,认识到有生命力和市场想象空间的IP对于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和多元化收入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将文化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IP,并借助IP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仍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外,“节日经济”“夜经济”有助于主题公园突破季节、日照时长的限制,也成为主题公园新的盈利增长点。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