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闭店传闻传了半年,广州文和友终究还是要和广州说再见了。春节休市后,广州文和友一直未重新开业,近日更被发现正在拆招牌撤场。对此,广州太古汇2月18日回应新快报记者称,经过一系列的前期筹备,目前汇坊的各租户计划于近期结束营业,之后项目将进入深度规划设计及改造的阶段,从侧面证实了广州文和友的撤场消息。
夜幕降临,汇坊玻璃外墙上的“广州文和友”灯箱依时亮起,但内里占地三层的“烂尾楼”风格建筑却漆黑一片,与天河路上的璀璨灯火及车水马龙形成了强烈反差。
走访:“春节休市”仍继续,有货车往外搬货
2月18日下午,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天河东路75号汇坊的广州文和友,其门前仍矗立着“春节休市”的告示,门口也设置了红色的围栏不让人进入。不过其门前停着一辆小货车,正将一箱箱菜籽油搬装上车。面对“春节后什么时候恢复营业”“是否正在拆卸撤场”等问题,正在协调搬货的工作人员的回复一概为“等待公司通知”,记者拨打休市告示上的联系电话,显示无人接听并转至语音信箱。
在大众点评App上,广州文和友最新一条评论停留在2月8日,一位匿名用户表示“特地过来打卡,现场依然休市”,之前1月广州文和友尚在营业时,有一个评价则称“广州文和友就在太古汇附近,我们顺便过去瞅瞅,但实在太冷清了。原以为深圳文和友冷清,相比之下,广州文和友还要更凄清一些。周六又是晚饭时间,文和友里的客人还没有店员多,着实令人心酸,我就跑进去拍几张照片,就赶紧出来了。”
除了广州文和友对外称“春节休市”外,目前汇坊其他门店如禄鼎记、喜茶、越岚越南牛肉粉等商户已经撤场,只有.JPG咖啡、全家、吴系糖水铺等商铺仍如常营业。
广州太古汇回应:汇坊各租户近期结束营业,将进入改造阶段
广州文和友最早的撤店传闻源自去年7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一则批前公告:拟对天河区天河东路75号的24小时行人过街天桥、城市公共通廊及外立面进行改造工程。其中提到的建筑位置,是位于广州太古汇东北侧的裙楼商业汇坊,也即网红餐饮店“广州文和友”的所在地。而改造后的效果图中,却没有了文和友的标识。
据悉,汇坊是位于广州太古汇东北侧一座建面约0.84万㎡的裙楼商业,由太古地产全资持有。此次改造计划增设一座24小时行人过街天桥,以及对城市公共通廊及外立面进行改造。
去年年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显示,广州文和友所在建筑的改造申请已经获得规划许可,进入“批后公示”阶段。最新公示的示意图改造面积明显缩小,涉及的建筑规模为二层步行系统1幢,共计1096.89㎡,人行天桥则分别为49.24㎡、124.5㎡。
对于广州文和友是否正在撤场,广州太古汇2月18日回复新快报记者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一直审视和研究汇坊的商业模式升级方向,该项工作始终在持续进行中。经过一系列的前期筹备,目前汇坊的各租户计划于近期结束营业,之后项目将进入深度规划设计及改造的阶段。”
广州太古汇还表示,改造完成后,汇坊将以焕然一新且充满活力的姿态重新亮相,成为广州太古汇的重要延伸。其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商业空间,为消费者带来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消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广州太古汇以逾21亿元投得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的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广州文化中心项目,随后太古地产行政总裁彭国邦透露,计划为广州文化中心项目投资10亿元人民币,预计升级翻新工程将于2026年完成,届时将成为广州太古汇新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吸纳广州文化中心项目后,广州太古汇体量将超过20万平方米,加上汇坊的升级改造两翼发力,可极大提升太古汇的容量和品牌能级。
分析:现象级网红为何“走出长沙,步步维艰”
2020年7月,文和友进驻汇坊,这是在大本营长沙爆红后,文和友城市店走向全国的第一站。当时团队选择的路线是弱化长沙文化的打造,转而采取“在地化策略”,复刻了20世纪80年代的老广州场景,并引入陈添记、炒螺明、风筒辉、八珍、炖品皇、刘福记、永利饭店等接地气的本土老字号,投资成本高达2亿元。
开业初期,广州文和友曾经风光一时,每天门庭若市,日排号达3000个。但随后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人气急转直下,多家老字号相继撤出,坚守到最后的陈添记鱼皮也于今年春节前结束营业。
作为行业内现象级的品牌,长沙文和友开业多年仍然保持着可观的人流量。据当地媒体报道,长沙文和友从今年元旦到春节前夕,日均接待顾客两三万人次。但文和友走出长沙到广州、深圳后,为何未能复刻长沙的成功?
“广东人比较实在,‘整活’(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指做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方面不太流行。文和友的东西本来就不是贵价货,但是一‘整活’就变贵了,难以得到务实的广东消费者认可。”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彭澎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和友败走广东,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这种情况,全聚德等外地餐饮名店进驻广州市场也有类似遭遇。
“一个外地品牌来复刻‘老广’本土情怀,不仅容易变成‘四不像’,也会遭遇本土‘老饕’反感。”一位资深广州本地餐饮行业人士对新快报记者说,除了难以吸引本地消费者外,广州文和友失败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未能吸引外地游客,“长沙文和友通过营造长沙特色的文化,抓住了餐饮文化消费和旅游打卡市场。虽然广州在全国也是排行靠前的旅游城市,但来广州的外地游客却不会选择去广州文和友打卡。”
从这几年广州文和友的发展来看,在地化策略难以真正触及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怀,又丢失了其作为长沙餐饮文化代表的稀缺性,吸引力大打折扣。
相反,费大厨等湘菜品牌进驻广州后却开一间火一间,对此,彭澎表示,毕竟湖南人是广东最大的外来人口群体,湖南湘菜有连锁、品牌创新,还是比较流行。对于广州文和友开业之初如果能坚持长沙餐饮特色是否会有另一番光景,彭澎回复说,“这只能由市场来见证,可惜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
“网红或者是外地餐饮在本土火起来又活下去的关键,早年大家会认为是供应链,现在供应链问题基本解决了,主要是另外几个问题。一是文化认同,既要求品牌能正宗地传达来源地的文化和口味,又需要对进入地的文化或喜好有所融合或调整;二是依托品类,例如费大厨跑通的‘辣椒炒肉’大单品便是一个成功案例。”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战略顾问部商业咨询负责人钟廉军分析称。
“品牌需要真正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将消费者视为流量和数字。”对于网红餐饮品牌跨区域经营如何实现长远发展,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餐饮行业,消费者体验是决定品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网红餐饮品牌跨区域经营,还需直面当地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异地市场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和风格,在程钢看来,餐饮品牌跨区域经营,特别要注重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并与餐饮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等利好,降低品牌在异地市场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强其在当地市场的适应性。
与广州文和友一样,2021年开业的深圳文和友在经历了开业期的爆火后,也面临客流大量流失。2023年底,深圳文和友商户大换血,将原来的各类广东特色餐饮店换成了一批长沙当地热门餐饮品牌,比如弟陀廖记跳跳蛙、张氏父子煤炉子钵钵菜、笨罗卜浏阳菜馆、湖南老牌粉面馆杨裕兴等,但人气已大不如前,入驻商户由开业时的上百家锐减至11家。
不过,在广州、深圳相继折戟后,文和友今年再度发力。1月底,文和友商管出品的文和友太原首店——钟楼街1990开启试营业,这也是文和友继广州、深圳后在省外开的第三家店,该店总建筑面积6966平方米,复刻了老太原柳巷、钟楼街、副食品市场、常青菜市场等当地上世纪90年代经典生活场景,被媒体评价为“换汤不换药”,且看文和友能否靠该店打破“走出长沙,步步维艰”的魔咒。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