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广州市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刘佳带来三份提案,分别关注人工智能产业、智慧交通和科技人才领域。
发挥民营企业创新优势,加强广州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
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城市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刘佳认为,目前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还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民营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缺少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要素支持不足,成果落地和应用场景开放不够;科创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佳,缺少“耐心资本”支持。
针对以上问题,为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助力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突破,刘佳建议培育创新精神,促进思想解放和制度突破,鼓励行业创新应用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他表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主动拥抱AI,拥抱变革的创新氛围,用AI思维来看待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企业,要以更加包容的机制鼓励行业创新应用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建议支持大模型等新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优势产业的落地应用及解决方案,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标杆场景示范。
同时,刘佳认为需要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公平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探索在民企科技项目中合理开放并利用好技术、数据等资源。要利用好广州国企强的优势,鼓励国企扩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打造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合作参与的产业投资项目,共同做大产业蛋糕。
此外,刘佳还表示广州需要依托产业龙头,加大投资力度,探索多元化融资路径和良性生态环境。建议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潜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投早、投硬、投准,通过产业链“以投代招”;在二级市场开辟多样化的退出渠道,包括但不限于:IPO、龙头企业收并购、产业方主导的ST重整,更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形成“耐心资本”与其长周期、高风险相适应的投资回报预期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助力推进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建设
刘佳认为,加快建设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产业人才的支撑。目前广州的人工智能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广州虽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但在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与产业实际需求进一步结合;另一方面,技术骨干及领军人才难招难留,是广州人工智能企业突出的痛点。科技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难以引进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体制内”人才;对于企业引进高端研发人才的支持,往往偏重人才的学术成果而不是实际产业应用成绩;企业对于顶尖人才和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很多时候缺乏平台和渠道。
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坤明书记指出,广东将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广聚天下英才来粤就业创业。科技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广州要如何抢占先机,构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人才生态体系,打造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刘佳建议强化产教融合,为人工智能企业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相关专业课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人才定制化培养。建立头部人工智能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本土高校的常态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可以明确以头部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产业趋势为依托,以工程需求作为在读期间的研究方向,以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成果的方式培养工科卓越工程师。
同时,刘佳建议广州鼓励科研人才的跨界流动,搭建联合创新平台,以更大力度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引入科学家团队。鼓励高校、科技机构的科研人才,保留体制身份,到企业中任职,以科研课题的横向转化成果,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推动科技人才更好地扎根服务于产业革新。
此外,刘佳建议广州优化人才政策支持,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围绕人工智能等广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给予个税、住房、生活等专项支持政策。整合政策咨询、落户办理、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个性化跟踪服务。关注人才的长期发展,建立“人才成长基金”,支持在职攻读学位、国际交流培训,对取得重大职业突破者给予奖励,对民营科技企业开展职称评定予以支持。搭建行业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沙龙、产业对接会,促进知识共享与跨界合作。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