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医疗行业、人工智能+传统生产性服务业……2月26日,在政协第十四届东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之际,政协委员们对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各大行业高质量发展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东莞拥有22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企业、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占全国1/5,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完整机电产业链和大湾区密度最高的AI算法集群的制造业重镇,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工业升级路,政协委员王嬿带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建议从双链协同、数据破壁、镇域升级以下三点进行突破。一、双链协同:推行链长统筹+链主攻坚机制,形成“以大带小”的协同生态。二、数据破壁:让中小企业从“不敢转”到“抢着转”,AI助力降本增效 。三、镇域升级:每个专业镇都是“工业智能体” ,推行“一镇一脑”工业云 ,培养“数字老师傅传承计划” 建立“老师傅+AI”知识库,破解“人才荒”,用AI算法弥补高端人才缺口。
推进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深度融合
政协委员郑俊彦带来了《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深度融合的建议》。他提出,当前AI产品基层场景渗透率低,技术供给与需求脱节,目前即使是东莞三级医院,AI产品应用占比也不到20%。
因此,他建议,以算力券为核心,激活场景创新动能。在2025年东莞市5000万元算力券总额中,划拨30%专项支持医疗AI企业。并聚焦两大高价值场景,破解供需错配,包括基层全科能力提升工程:开发集成问诊、处方建议、转诊指引功能的AI全科助手,嵌入社保卡“多卡合一”平台;慢性病管理“政企保”联动:由政府牵头,AI企业开发管理平台,保险公司设计“健康达标奖励险”。
建议创新支付与生态协同机制,试点AI医疗专项医保支付,将AI辅助诊断、慢性病管理等服务纳入东莞医保支付试点,按单次服务成本的30%~50%报销。
同时,差异化布局特色赛道。鼓励开普云、拓斯达、先知大数据等本地人工智能企业,与本地制造业企业合作,研发国产化AI影像设备等。支持市属医院与松山湖机器人企业共建实验室,针对岭南高发疾病(如鼻咽癌)优化手术机器人操作模块,纳入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致公党市委会提交了《推动“人工智能+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东莞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提案,建议东莞市政府应加大对跨行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同时,政府应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性服务平台,例如:智能物流平台、设备维护智能平台、智能客服平台等,推动人工智能与生产性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
此外,政府应出台专项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针对中小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难题,提供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支持政策。同时,搭建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尤其建议通过与算力机构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缓解其资金压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