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棠景街棠下村,有一支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的最小应急单元队伍,他们高效协同工作,以实训、实干、实招守护社区安全的最后100米。棠下村作为广州市典型的城中村,村中人口稠密,常住人口近3万人,流动人口占比高。房屋以老旧出租屋为主,楼栋密集形成“握手楼”形态。村内道路呈“两竖三横”格局,主干道交通繁忙,但内部支路狭窄,通勤拥堵。治安管理复杂度较高,安全治理挑战重重。棠下村治安联防中队最小应急单元依托“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构建安全屏障,结合“安全促进年”建设要求,织密安全防护网,实现“隐患早发现、险情快处置、平安无死角”,为广大居民筑起“铜墙铁壁”。
应急演练:以练筑防,淬炼应急精兵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棠景街棠下村治安联防中队最小应急单元队长颜照英表示,队伍每月定期开展实战演练,重点模拟高层火灾、电动车电池起火等城中村高发险情。在近期的应急测试中,队员仅用2分50秒便完成灭火服穿戴及消防车操作,成功扑灭模拟火源。“黄金救援时间分秒必争,我们要求队员3分钟内必须完成全流程。”颜照英说。
据了解,棠下村最小应急单元近一年来已快速处置初期火灾5起,其中电动车自燃事件占比超六成。在近期的一起商铺火情中,巡逻队员通过应急对讲机上报火情,调动微型消防站灭火设备精准扑救,为消防队争取了10分钟救援时间,挽回经济损失逾20万元,当好辖区居民“家门口的平安卫士”。
宣传教育:防微杜渐,筑牢安全堤坝
“教民以防火,胜于救火于燎原。”棠景街棠下村组织联防中队最小应急单元队伍常态化开展防火、交通安全、治安宣传教育。定期在城中村主干道、学校、商铺等重点场所,通过发放宣传单张、播放视频等方式开展安全宣传,据统计,今年以来共组织各类安全宣传活动50余次,实现辖区各学校、商铺及楼栋全覆盖。“以前总觉得火灾离我们很远,现在学会检查插头老化、电池鼓包,家里安全多了!”居民吴先生在看完火灾隐患排查手册后感慨道。
除此之外,针对校园安全,棠下联防中队队员们联合学校设计“逃生迷宫”游戏,用沉浸式体验教孩子掌握应急技能。学校李老师也为这样的方式点赞,“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把安全知识带回家,带动了整个家庭。”
日夜巡防:三班两运转,全天候守护
棠下村治安联防中队最小应急单元按常住人口3.52‰的标准配备治安联防队员100名,实行“三班两运转”机制,致力于实现全天候巡防、无缝隙管控。清晨7时许,联防队员已在各学校护学岗就位,扎实站好护校安园第一线,手持防暴叉、盾牌组成“护学矩阵”;深夜24时,巡逻车仍穿梭在窄巷间,用探照灯扫过每一处大街小巷,对违规入户停放的电动车进行动态清零,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化险于无形,砌实安全防火墙。
“每次看到红袖章和联防队,晚上回家走夜路都安心。”外卖骑手小王说。这背后是治安联防中队最小应急单元日均24小时的巡逻时长,以及累计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车300余辆的坚持。
云端视界:科技赋能,智慧联防
科技赋能应急工作,棠景街棠下村一方面通过布设249支高清摄像头,打造“云端视界”,覆盖辖内主干道及狭窄支路,形成“全域可视、动态追踪”的智能监控网络,在指挥中心大屏上,值班员轻点鼠标即可调取任一角落实时画面;另一方面全员配备防暴盾牌、钢叉、防刺背心等专业防暴装备,携带应急对讲机与派出所指挥中心保持"秒级响应"实时联动,集群通信形成“监测—预警—处置”闭环。严格落实“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到位”的应急标准,人技物三防深度融合,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呼叫棠下治安联防中队最小应急单元,请汇报现场情况”,“棠下治安联防中队收到,全员已打卡报岗,现场情况一切正常,报告完毕……”以综治中心为指挥核心,依托智能指挥调度平台,由派出所具体负责,辖内最小应急单元按时上岗报备并接受指挥调度。通过无线通信和视频监控系统,随机开展拉动测试和应急演练,构建“综治中心+最小应急单元+智能化”联动机制,全面夯实队伍实战能力。
棠景街棠下村以最小应急单元为支点,撬动“人技物融合、防处控一体”的治理革新,生动践行“止祸于未萌,护民于未伤”的现代治理智慧。未来将持续深化“人防+技防+物防”体系,推动应急单元从“物理组合”向“化学融合”升级,以“科技强安”为导向,为居民织就一张“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安全网。 推进平安建设本色更显、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翠珍 通讯员 棠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