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昨天(9日)举行记者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健委四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当中的很多致病因素跟每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饮食和体育锻炼都密切相关,比如体重异常的问题。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是非常关键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
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以下表格为中国人群肥胖症的常用诊断标准:
广东约四成成年人超重或者肥胖
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完善有助于促进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增强专业技术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相关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一项调查显示,广东约四成成年人超重或者肥胖,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须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为此,《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2026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分别不低于50%、80%。到2027年底,居民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较基线水平上升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每万人营养指导员不低于0.6名。
《方案》明确,要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鼓励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酒店宾馆、运动场所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配置体脂成分分析仪。
结合健康城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建设,扩大健康小屋社区覆盖范围,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环境。加强健康单位建设,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大力推进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建设,推广健康烹饪模式和营养合理配餐,有效落实“减盐、减油、减糖”倡议。
倡导家庭配备体重秤、腰围尺、计步器、运动健身器材等健康支持性工具,引导家庭成员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做到“三知一管”(即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体重管理方法,科学管理自身体重)。以家庭主厨为对象,推广健康烹饪模式和营养合理配餐,重点加强健康烹饪方法、“减盐、减油、减糖”措施的指导。
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和管理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培训,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及时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促营养健康工作,推广普及《岭南膳食模式》。”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合理降低加工食品中油盐糖的含量,推广低盐低脂餐。
《方案》还提出,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精准化体重管理。
比如,要指导育龄妇女合理膳食与科学运动,推动孕产妇营养门诊建设,做好妇女围孕期营养保健咨询、指导和干预服务,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管理孕产期营养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产后减少体重滞留,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
要加强科学育儿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运动(活动)指导,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并对超重和肥胖儿童开展干预活动。
要有效预防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进一步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父母是儿童健康教育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树立健康体重观念。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作用,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定期测量老年人体重、身高、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减缓机能衰退。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国家卫健委制定《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春夏秋冬“三餐四季”食谱已备好,记住这3点,想不瘦都难↓↓
●吃多少?
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
●吃什么?
减重期间应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400kcal/100g 以上能量的食物),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此外,还要限制饮酒。
“管住嘴,迈开腿”,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是肥胖防治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指南指出,减肥的关键三分靠动,七分靠吃。哪些要多吃?哪些要少吃或不吃?一张表说清楚!记得保存↓↓
●怎么吃?
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 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不暴饮暴食,控制随意进食零食、喝饮料,避免吃夜宵。
进餐宜细嚼慢咽,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
适当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一肉类一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
你属于哪种肥胖?中医教你辨别!
中医认为,肥胖属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分为5类。
01 胃热火郁证
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可采用具有清胃热、消导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铁皮石斛、麦芽等。
02 痰湿内盛证
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可采用化痰消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薏苡仁、橘皮、砂仁等。
03 气郁血瘀证
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等。可采用理气化瘀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山楂、当归等。
04 脾虚不运证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可采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茯苓、山药、莲子等。
05 脾肾阳虚证
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可采用温阳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如小茴香、山药、肉桂等。
国家出手教你减肥
广东人“四季三餐”可以怎么吃?
查看华南地区四季菜谱
↓↓↓
温馨提醒:
减肥要循序渐进,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健康中国、央视一套、央视新闻、央广网、新华社、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