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025年3月14日至4月20日,“天行健——梁江学者书画50年(广州展)”将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举行。本项展事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美术馆联袂主办,王绍强任策展人。
本次展览广东美术馆动用二沙岛馆区一层全部展厅布展。分“路在足下”“攀高临远”“以学养书”“移情入画”四大版块,全面呈现了梁江从艺50多年来的艺坛履迹、史论著述、书法作品和绘画创作等专业领域的丰硕成果。展览内容丰瞻,有少见的学术文献和美术活动照片资料,笔力雄健的书法和清新灵动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一个著名艺术学者全方位、综合性的才情和水准。
梁江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作为从岭南走向全国的著名学者,梁江50年来多个专业方向成绩斐然,在艺坛内外备受关注。
自序
“赤脚走在田埂上”,从乡村小道的泥泞走来,这句校园民谣歌词,恰是我童年的写照。
记起读乡村小学二三年级时,弄到一册没有封面的习字帖,照猫画虎练过许久。后来才知道,这是唐欧阳询的九成宫。欧式楷书硬朗方正宛如印刷体,由此入门宛如习武术的扎马步,这个误打误撞的开头还不错。后来眼界渐开,临习过王羲之、杨凝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书迹。中学阶段曾崇拜郭沫若、费新我等人的笔法,以为这样有个性了不起。而于颜、苏的肥厚和柳公权、赵佶、文徵明之类的瘦削,则不太感兴趣。回想当初,这样顺口味挑食是没甚道理的。
20出头有幸毕业于美院的油画专业,我的底色是学画的。论身份,自己的定位是“学人”。所谓学人或学者,是以学问为职业者,类如工人、农人、手艺人。行业不同、术有专攻而已。没有尊卑之分,却有做得好与不好的区别。由于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多年以来,写字、作画和做学问成了我倚重的三板斧。三位一体,相辅相承,互作支撑。一直觉得哪一项都缺不了,弱一点都会受制约。
这种认知与我多年的工作经历相连。我做过多份专业刊物的编辑,20年前曾任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后到中囯美术馆主持研究和典藏等业务,这些都是专业水准要求至高之岗位。学术能力、专业眼光、学识素养、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紧密连系一起,我很庆幸之前经年累月的研习书法、绘画。没有厚实的专业铺垫,很难应对专业工作的各种挑战。
话又说回来,艺术实践和学术研究仍是两种思维模式。《席勒书简》说:“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把印象分解了。专业的人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把想像力限制在他职业的圈子里”。后来,又读到傅雷的话:“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这真让人茅塞顿开。
感谢广州这方热土!我的处女作是1974年刊发于报刊的一份千余字的美术评论。以此为起点,我进入专业领域已超50年。当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硕士学业南归,托运回来的只有近20只塞满书籍的纸箱,随身则带着王朝闻导师赠送我的一本新著《会见自己》。他写在扉页上的赠言说:“在被动中求主动,愉快地创造自己”,这一直鞭策着我。
作为学人,写字、作画是必修课,是基本功,应当做得尽可能好。这里展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多属我近年新作。习艺数十年方得些许收获,足见艺无止境。攒拢一起展示旨在切磋交流,亟望听到观众及同行的改进建议。感谢广东美术馆给予难得的展示机会,感谢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画院鼎力支持!感谢展览工作团队不辞劳苦的工作!
“天行健”,是宇宙运行的宏大气场,是我多年来探求寻觅的艺术气格。学人的天职在于求真和求知,探寻未有穷期。
梁江
2025年3月10日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