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在李大钊《青春》的诗朗诵声中,3月25日,位于中山五路昌兴街2号、4号的新青年创享社正式开放。该场馆距离新青年社旧址约50米,越秀区在全市率先采用原址正常使用、异地策展的方式,以新青年社旧址历史为主题,打造成集红色展览、文化体验、创意书咖为一体的新青年创享文化空间。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英雄花开英雄城”系列活动集中开展。一城花开满城红,作为广州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的越秀核心片区范围内再添一处红色场馆。
时空对话,沉浸式演绎带来观展新体验
当天上午,由越秀区委宣传部、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越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越秀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主办,高剑父纪念馆、刘岘纪念馆承办的开放日活动在新青年创享社内开展了研学活动。活动打破传统静态观展的模式,导赏员扮演“时空引路人”的角色,在观众身边将《新青年》的故事娓娓道来,参观期间动态特色表演与非遗体验穿插其中,巧妙串联起空间展览参观路线,为在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动静交织的沉浸式参观体验。
在一曲优美动听的《如愿》中,活动拉开了序幕,随后演员们以诗朗诵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李大钊”的《青春》和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掷地有声的诗篇把大家从当下拉回到历史过往,铿锵语调在空间中回荡,百年前中国青年应有的“六条标准”振聋发聩,其精神穿越时空也引起了当下人们的共鸣。
在二楼的临展厅里,目前正在举办的展览是“鲁迅与新青年刘岘暨鲁迅藏刘岘刻印木版年画展”,该展以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为线索,聚焦版画家刘岘的艺术生涯及其与鲁迅的师友之谊,呈现木刻版画“以刀为笔”的革命艺术力量。
薪火再启,环境提升焕发街区新活力
新青年社旧址位于昌兴街26、28号,是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承载着《新青年》杂志南迁广州传播革命思想的历史记忆。1921年《新青年》编辑部南迁至广州昌兴街。1923年,《新青年》改组成季刊,仍在广州出版,并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版本《国际歌》也发表于季刊创刊号上,一同发表的还有《国际歌》简谱。由于革命运动开展,人手不足,《新青年》最终于1926年停刊。
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间,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鲁迅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
近年来,越秀区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核心片区建设,聚焦“红色八景、五条红道、五片一区”规划,统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城市更新与社区微改造,昌兴街品质提升就是其中一项成果。这里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栋一策”对沿街房屋外立面和首层橱窗进行了风貌提升,还灵活应用绿植、花卉等使街巷增添了绿意。街区业态活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引入了一批富有创意灵感、文艺惬意的特色小店,往来消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越秀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创新开展传承弘扬活动,我们不遗余力、久久为功。除了新青年创享社以外,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旧址也将完成修缮和布展,争取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与大家见面。在7月,我们也会继续开展红色研学季,鼓励市民群众、游客和青少年学子们走进红色场馆,身临其境学习革命历史、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