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粮食烘干中心旁热闹非常,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苗圃里秧苗茁壮成长。不久后,周围约60亩园地将种上粮食。这是广州市驻迳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迳头镇工作队”)联合镇属国企佛冈县迳头拓远建设有限公司(下称“拓远公司”)做强迳头镇粮食品牌,守护粮食安全的新举措。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驻迳头镇工作队通过大力做强“迳头三宝”(迳头白鹭丝苗米、柠檬片、番薯干)等土特产,引进推广百亿农业产业之一麻竹笋种植,培育范仲淹勤政文化园、荷花小镇等文旅品牌,多措并举,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多措并举做大“迳头白鹭”丝苗米产业
第二轮驻迳头镇工作队由广州港集团为牵头单位,广州市委外办、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共同派员组建,在巩固拓展新一轮帮扶成果的基础上,第二轮工作队继续把产业振兴放在了关键位置。
总投资600多万元的迳头镇粮食烘干中心由广州港集团捐赠资金200万元、广州黄埔区对口支持帮扶资金100万元,结合佛冈县2024年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一起建成。新快报记者走进中心看到,这里除了卸粮仓等设备外,还有五套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能处理300亩150吨粮食的烘干任务。”驻迳头镇工作队队长乔定义介绍说,前不久工作队刚和迳头镇党委、政府,拓远公司开会,为了提升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今年收割季节将让利给农户,让广大农户能在家门口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对粮食进行烘干,尽可能增加收入。
乔定义表示,为了实现粮食的稳产丰产,工作队将继续做好“迳头白鹭”丝苗米产业,进一步提升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率,通过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技术支持,推广优质水稻种子,引进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镇属拓远公司收购村民稻谷,解决村民销售后顾之忧,同时继续加大消费帮扶,拓展大湾区市场。而下一步是希望能建设好粮食加工厂和存储仓等设施,实现优质米的全链条提升。
就在烘干中心,拓远公司对60亩暂时闲置的园地进行开垦并培育秧苗,不久后这里将首次种上稻谷。“我们打算种两造,由拓远公司直接经营,示范带动其他农户种植粮食。”拓远公司总经理张邦锦表示。
除了丝苗米,驻迳头镇工作队还结合当地迳头沙地红番薯、柠檬种植等特色产业的优势,策划包装“迳头三宝”(丝苗米、番薯干、柠檬片),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土特产“出山入湾”,以此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工作队计划将迳头镇龙冈村的废弃小学改造为科技小院暨农产品加工厂,建设农产品加工中心及光伏发电设施,引进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等合作技术,开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科研研学,建设生态农业。
推广麻竹笋种植,助力“百亿”产业发展
在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驻迳头镇工作队也在积极拓展、推广新产业。
走进楼下村的麻竹笋种植基地,连绵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去年3月种下的一批麻竹笋已长得青翠嫩绿,最高的竹苗有两三人高。
楼下村栽培麻竹笋历史悠久,但以往种植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去年,楼下村整合约2000亩符合麻竹笋种植要求的闲置林地,开展“麻竹笋+山桐子+益肾子”种植,通过“国企+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由清远市储备林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示范种植项目资金投入,村集体组织村民管护和生产,推动农户、村集体、国有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公司曾表示,将在麻竹笋种植的第三年达到盛产期后,再转包给村民进行精细化管理,带动村民增收。
新快报记者到访时,驻迳头镇工作队刚从麻竹笋种植、加工相对成熟的西牛镇“取经”回来。依据生产周期,这批麻竹笋明年就到了收获期。“这个阶段我们要护好航,希望多出去学习先进经验,用科技赋能让它长得更好,同时为未来初步加工、开拓销路提前谋划好。”乔定义表示,麻竹笋是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工作队和镇政府希望搭好台,发动更多致富带头人和返乡青年参与推广种植,共同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培训+观光+研学,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麻竹笋种植只是楼下村一个潜在的经济增长点,这两年,随着荷花小镇、范仲淹勤政文化馆等的建设,楼下村正迸发出强大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动力。
乡村旅游是撬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核心抓手。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其中就提到“要促进文化和旅游双向融合”。
荷花小镇是楼下村一个免费游玩景点,此前因种植大量荷花而闻名。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看到,原来种植荷花的地方现在改种成油菜花,吸引了众多游客过来打卡游玩。驻迳头镇工作队表示,未来这里规划建设一个荷花驿站,结合农耕采摘和研学路线,变成新网红打卡点。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底,范仲淹翻阅登记各路监司的簿册,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看完这个“一笔勾销”的典故,一位游客大呼增长见识。走进不久前才开放的范仲淹勤政文化园,犹如走进一本“活字典”。在这里,你能够通过各种图文、浮雕、雕塑等方式“对话”范仲淹及其后人,学到不少典故和知识。
在这里,还能领略到“缩小版”的范公堤(本名捍海堤,1024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勤政爱民的点滴。“非常值得带孩子过来参观学习。”逛完文化园,一名广州游客对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楼下村正是范仲淹后人的迁徙地之一,在这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进行,这里的村民正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刚投入不久的长者服务中心,桌椅板凳、空调等设备一应俱全,几位老年村民正开心地在围坐在一起打牌。“楼下村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我们非常满意。”范阿姨说。
驻迳头镇工作队表示,楼下村是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在爱心企业的援建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具备了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潜力,这里目前已成功申请为清远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去年底还成功举办过“‘薯’香四溢 人才荟聚”——迳头镇2024年红薯节暨人才交流活动。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楼下村的农文旅产业已交由第三方来进行专业运营。工作队表示,下一步计划将结合范仲淹勤政文化、荷花廉政文化、鸡公狮等本土文化等,把这里打造成党建学院培训基地、“观光+研学”的农文旅精品路线,带动“文农旅”产业示范发展。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张乐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 迪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