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吃村宴、喝村酒、看村马”,2024年国庆期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下称“三都”)举办的水族端节系列活动,让“贵州村马”火爆出圈,为游客们带来“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
不负春光起好步,乘势而上开新局。三都在广州市黄埔区倾力帮扶下,积极探索水族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贵州村马”特色名片和富民产业,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引擎。
开辟新赛道 “贵州村马”火爆出圈
“去年,我们过端节的时候,家里有马的村民,牵着马来到端坡赛马,四面八方的人来看‘村马’,车都进不来。”周覃镇副镇长潘华忠和新快报记者分享了三都水族端节期间,村民赛马时喜庆、热闹的画面。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深居大山之中的水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每年端节,是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祝丰收而举行的节日,也是水族最隆重的年节,更是世界上最长的年节之一。端节期间,水族同胞会自发组织赛马比赛,赛马场因设在村寨附近的田坝或山坡上,又被称作“端坡”。
近年来,三都在黄埔倾力帮扶下,以水族端节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突破口,在文旅融合上深度挖掘水族民族文化,以赛为媒,以马会友,打造“贵州村马”IP,坚持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马产业、水族文化、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去年端节,我们以赛马城为主会场,同时设27个分会场,每个端坡各有特色,村民把家里的马牵出来,上演原汁原味的‘村马’。”三都西部赛马城有关负责人介绍,赛马城拥有1600米国际标准赛道,可供14匹马同时开赛,能容纳2万余名观众。“三都‘村马’独一无二,很招客,我们希望通过三都‘贵州村马’,打造民族交融的大舞台。”
来自三都文旅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在“贵州村马”的加持下,三都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3亿元。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贵州村马”的吸引力,也体现了三都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三都重点打造水族文化博物馆、万户水寨、西部赛马城等水族文化研学体验基地,与咕噜、高硐、尧人山等景区串联,不断增强游客体验。其中,万户水寨还在培育“指尖经济”和“文创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们这里不追星,就是追马追牛。”住在万户水寨的水族王姐退休后,开始直播带货。“村马”正是她最深的乡愁,“水族端节真的很热闹,吃村宴、喝村酒、看村马,非常值得大家来体验,我在三都等你!”
积蓄新动能 打造森工产业集群
“三都吸引我们的地方,除了丰厚的原木资源,还有优良的营商环境,政府对企业的关怀和服务更到位,承诺的事情都能做到。”在三都周覃森工产业园区,贵州聚升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火水告诉新快报记者,去年,木地板精深加工项目签约落地,现已建成投产,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周覃镇党委副书记黄大凯看来,聚升木业落户园区后,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周覃镇坚持“工农并举”,同时服务好森工产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打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都是贵州十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2.47%。生态优势就是三都的最大优势,也是发展的底气所在。随着《三都县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获得批复,确立森工产业在三都的主导地位。按照“一区三园”园区布局,周覃、交梨片区整体规划作为森工产业园。
“以增强内生动力和提升‘造血’能力为根本指向,重点围绕打造森工产业集群、轻纺产业集群下功夫。”三都县委常委、副县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三都小组组长杨红明表示,“我们深度参与,发挥黄埔优势,把大自然林业集团引过来,加快推动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
走进三都蒂菲尔智能织造科技有限公司,新快报记者在一张去年12月工资排行榜上见到,务工人员月收入从4000多元到8000多元不等,其中,第一名是来自普安镇的女工,去年2月才入职,12月收入已有8000多元。
“公司好,我们也可以多挣一点。”在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家住附近移民社区的王大姐是其中一员,她进入公司就业帮扶车间实现了就业,一个月收入五六千元。
“走出大山天地宽,勤劳建设新家园。”在凤羽街道城南社区,三都黄埔医院、三都黄埔幼儿园满足了近2000户移民户对优质教育、医疗的需求,随着就业帮扶车间落户社区,不仅盘活了闲置物业,更方便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做好茶文章 “一片叶子”强县富民
12.3万亩茶园分布在三都坡头山岭上,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近年来,黄埔、三都紧密合作,构建“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茶业体系,推动茶叶产业全链条发展,共同打造茶产业“新名片”,让“绿叶子”真正变成强县富民的“金叶子”。
在黄埔区的大力支持下,三都引进贵州农业龙头企业黄红缨茶叶公司,建成了集“生产+科技+可追溯”有机融合的现代化茶叶加工厂。以“龙头”引领带动全县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品牌创建全过程标准化发展,着力打造全省“收藏老白茶”加工基地。
“三都县2024年春茶开采仪式暨茶青交易市场开市仪式”“三都县大河镇2024年茶叶交易市场开市仪式”“第三届都江镇古茶节”,茶叶企业组团赴北京、广州、江苏等地进行展销……在黄埔、三都共同努力下,三都茶叶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持续增加销售量,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
与此同时,黄埔区加强对三都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茶园种植、管护技术、茶园违禁用药技术指导,有效提升了茶叶质量和产量。2024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2.3万亩,覆盖农户2.1万户8.7万人,带动涉茶农民年户均收入2万多元。
“推动‘单向帮扶’到‘双向赋能’的转变,搭建黄埔与三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桥梁。”杨红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构建黄埔和三都两地市场资源要素双向互动的通道,加强三都黄红缨茶叶与黄埔红茶产业、广州“黄马”与三都贵州“村马”文旅项目等对接交流,推动双方协作迈上新台阶,助力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 飞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