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是春茶采摘的黄金时节。在“贵定云雾贡茶”产出地云雾镇鸟王村,茶农们正在抓紧采摘嫩芽并统一售卖,稳定的价格让茶农有了信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一个组培中心助推企业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山桐子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一个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出现,不但每年能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而且群众买菜也告别了日晒雨淋……
日前,新快报记者深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走访了解到,广州市海珠区以及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贵定小组(下称“粤黔协作驻贵定县工作小组”)全力推进产业协作,一个个帮扶项目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并深达民心。
●以茶富民
助力打响“贵定云雾贡茶”品牌
贵定县包含6个乡镇2个街道,平均海拔1200米,境内山清水秀、交通方便。
进驻以来,粤黔协作驻贵定县工作小组积极从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动贵定县乡村全面振兴。“尤其是在产业协作方面,我们坚持把东西部协作资金用在刀刃上,强调‘造血’和联农带农,重点关注协作项目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提升村集体收入,能否带动农户尤其是脱贫群众、防返贫监测户增收致富等关键因素上,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贵定县委常委、副县长,粤黔协作驻贵定县工作小组组长温远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云雾镇鸟王村是贵定云雾贡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常年云雾缭绕。当前正值清明前采茶的黄金时段,粤黔协作驻贵定县工作小组走进这里的广州市海珠区·贵定县共建茶产业园和茶青交易市场深入调研。
鸟王村的山上,到处都是绿油油一片,工人们正在熟练地采摘嫩芽。“你看,这些栈道和满山看上去星星点点的工具房都是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的。不但方便了我们采茶,也带动这里成为旅游观光点。”在鸟王村梅子冲茶场,云雾镇鸟王村党支部书记金万亨说,云雾贡茶因为品质优越,从隋朝至清末都成为了贡品。如今,这里生产的茶青也被各地茶商争相抢购。鸟王村家家户户靠种植、加工茶叶增收致富,全村茶园面积1.48万亩。
金万亨轻轻摘下一片嫩叶介绍说,清明前用二次采摘的单芽制出来的茶最好喝。村民们每天集中将茶青运到的交易市场出售,价格公开透明,最近一斤茶青可卖到125元。有了东西部资金援建的这个市场,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茶商到田间地头随意压价了。
云雾镇副镇长陈旋告诉新快报记者,2024年春茶采摘期间,鸟王村通过市场日均茶青交易量达1.6吨,日均交易额达30万余元。据统计去年全镇采茶带动的就业人数约为5.2万人次。“一个工人一天可以采茶青两三斤,每斤计酬劳六七十元,收入算是可观”。
温远辉表示,下一步工作小组将协助当地做强“贵定云雾贡茶”区域公用品牌,推动茶叶种植产业提质增效,引领更好开拓大湾区市场,让云雾的“绿叶子”变成富民“金叶子”。
●共“桐”发展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扶稳新型产业
山桐子果实富含丰富的亚油酸、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微量元素,不但是一种纯天然的木本食用油,有“树上油库”之称,而且可以加工成药品、化妆品等产品。作为山桐子的适生区、优生区,贵定县山桐子种植面积已超过14万亩,覆盖全县6镇2街道。随着贵州桐业林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桐业公司”)在“海珠·贵定”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地,贵定县实现了山桐子从育种、种植、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发展。
去年,桐业公司获得398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建设组培中心,得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按标准进行组培快繁、无糖炼苗、温室驯化,每年可培育优质山桐子组培苗1000万株。
“山桐子属雌雄异株植物,只有通过雌株的果实收获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桐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刘锐对记者说,组培中心的关键技术之一正是能从幼苗开始就清楚分辨雌雄株,而且存活率高,农户按大量种植雌性株兼种少量雄性株的模式,三四年成熟后就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组培中心出来后的优质山桐子幼苗在智能炼苗中心培育一段时间,就会被出售到贵州、广东、福建等全国各地去。
沿山镇副镇长潘长彬介绍说,这笔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投入后,项目按一定比例分红,惠及沿山镇新龙村、森山村防返贫监测户和脱贫群众近200户800多人。而且带动当地数十人就业。来自星溪村的陈大姐和徐大姐边装培养土边告诉记者,她们此前都在广东打工,这两年为了照顾孩子回到了家乡,每月有4000元的稳定收入,又能照顾家中的老少,“对这份工作很满足了”。
刘锐表示,公司正与广东的高校合作,开发出山桐子软糖、食用油等产品,下一步还要启动5G生产车间,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技术开发更多产品,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提升附加值。
筑好巢才能更好引凤凰,同在“海珠·贵定”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地的君悦果酒公司目前已投产,该公司通过科技赋能研发刺梨蒸馏酒。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期公司每个月可以处理50吨刺梨原材料,带动农户发展。潘长彬介绍说,每年租用厂房产生的分红将惠及3个村约400户相对困难群众。
据统计,“海珠·贵定”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吸引17家企业入驻,聚焦刺梨、粮油、山桐子等主导产业,全面推动产业振兴。
●带动消费
助建农产品集散中心 强村惠民富民
“这是我们自家种的青菜,买点吧?”在沿山镇沿山村的“海珠·贵定”共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下称“农产品集散中心”),过道两边齐刷刷地摆满了小菜档,因为是自产自销的小本买卖,他们无须付管理费。“让村民们能赚点小钱,我们也能买到地道的蔬菜,真是有人情味。”一名刚买完菜的群众说。
这个农产品集散中心占地1500多平方米,拥有94个摊位和8个铺面,投入182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建设,至今开张还不到一个月。沿山村委副主任胡家仁告诉记者,目前这些摊位和铺面都被租赁一空,带火了整个镇的消费。根据租赁情况,市场每年能带来29万多元的收入,除去各种支出,有十几万元可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帮扶困难群众。
“每次在门口市场外看到‘(广州)海珠’字眼,心里总是充满感激。”说起这个农产品集散中心,商贩们心里美滋滋的。肉档档主余洪介绍说,他每个月花200元租个肉档,一天卖肉就能赚3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每个菜档档口150元,菜档档主潘得丽一下租了七个。她开心地说,农贸市场建设前是一片空地,脏乱差不说,蔬菜遇到太阳也不耐放,基本上半天就不新鲜了,顾客看到后掉头就走。如今新市场既宽敞又能挡风遮雨防晒,所以就大量进货,品种也更齐全了,“遇到赶集日还卖得更火”。
全力补短板、抓培育、联群众,广州海珠·黔南贵定产业协作抓住关键领域,正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经验。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 迪
校对:冯卓盈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