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测定,震源纬度21.85°、经度95.95°、深度30千米。距离震中不到20公里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Mandalay)受灾严重,成为焦点。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这个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的缅甸城市是很陌生的名字。但在英语文学中,“Mandalay”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文化符号,它带着东方的神秘、又有点远方冒险的浪漫。那是因为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曾写过的一首诗。
吉卜林虽然没有到过曼德勒,但这首诗声名远扬——
毛淡棉古塔旁,慵懒地面对大海,
那里有一位缅甸姑娘,我知道她在想着我,
风吹过棕榈树林,塔上风铃吟唱:
“归来吧,英国大兵,早日重回曼德勒!”
……
01
建城,因为英国入侵
曼德勒建城的历史不长,距今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它的诞生的确与英国有直接关联。
这要从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又称雍籍牙王朝)说起。
1752年,缅族领袖雍籍牙(Alaungpaya,缅名阿郎帕耶)在贡榜(今瑞波)称王,创建贡榜王朝。这个贡榜王朝可不简单,很快成为东南亚的强国。雍籍牙采取种种兴邦治国措施,发展生产,国力日盛,重新统一了缅甸。
雍籍牙之后,第三代贡榜国王孟驳继续对外用兵,扩大势力。孟驳的扩张直抵云南,最终导致清缅战争。虽然他四次打退了清朝的军队,但实力被大大消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缅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缅甸在名义上称臣纳贡。
然而在西侧,缅甸被一个虎视眈眈的“猎人”盯上了。18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缅甸动手。英国以缅军准备进攻吉大港为借口,总督威廉·阿美士德发动第一次英缅战争。
当年5月,英军占领仰光。缅军主将班都拉(Maha Bandoola)于1824年12月初率领60000大军向仰光英军发起进攻。仰光战役,英军损失不到400人,缅军伤亡不下5000人,班都拉率军向北撤退到直柳漂(Danubyu)。1825年3月,英军大举北侵,班都拉在直柳漂保卫战中阵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到1826年2月,已进占距缅甸首都只有一日路程的仰达波(Yantabo)。
缅甸封建王朝在1826年2月24日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仰达波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缅甸政府放弃对阿萨姆、曼尼波的统治;二、把缅甸的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割让给英国;三、缅方赔偿军费1000万卢比(折合当时100万英镑);四、同意英国方面派使臣驻缅甸首都;五、英国船只可以自由出入缅甸海港,商船免税。仰达波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英缅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结束,但英印军队官兵有15000人丧生,损失也很大。以致于英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在《战争史》中明确提到,第一次英缅战争是英国殖民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
大英帝国尝到甜头,和平并没有持续很久。1852年,英印总督戴荷胥以“保护英商利益” 为由,对缅甸发动了第二次侵略战争。4月,英军舰队突袭仰光港,凭借蒸汽船与线膛炮优势迅速占领下缅甸。缅军因武器落后等原因节节败退。10月卑谬决战后,英军控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于是,英国宣布吞并下缅甸,设立 “英属勃固省”,推行稻米种植园经济,修建铁路强化资源掠夺。
第二次英缅战争使缅甸失去沿海经济命脉,当时的蒲甘王(Pagan Min)因为专制残暴和对英国的强硬政策,成为众矢之的。1852年12月,蒲甘王的同父异母弟弟敏东(Mindon)与加囊亲王(Kanaung Mintha)等改革派,联合地方实力派以“救国”名义发动政变,率军包围王宫。蒲甘王的卫队因长期欠饷而放弃抵抗,因此政变几乎未遇流血就获成功。
敏东即位后对英国采取温和策略,对内则推行“西化改革”,试图挽救危局。如引入土地私有制,鼓励种植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聘请法国教官训练新军,从英国购买后装步枪与火炮;1871年主持第五届佛经结集,统一佛教教义以凝聚民心……其中还有一个大动作就是迁都曼德勒。
02
理想之国,在现实中打造
当时缅甸的王都位于阿玛拉普拉(Amarapura,意为 “不朽之城”)。后世学者认为,阿玛拉普拉过去充满了王室阴谋和暴行,再加上当时接连战连败的耻辱记忆,促使敏东国王决意迁都。
不久,敏东颁布他的决定:阿玛拉普拉是指挥第二次英缅战争失败的都城,是昏君蒲甘曼下台的都城,新任一国之王不宜在此主持朝政,因为旧城已威信扫地,失去民众之信任。据此,他宣告从阿玛拉普拉迁都至曼德勒。
迁都命令颁布后,敏东和他的弟弟加囊亲王率领30多名大臣、高僧到曼德勒实地考察。不久,又责令若干名著名建筑师绘制新宫殿及筹建新都的草图。据说新绘制的地形图和官庭内外各类建筑草图就有数十张。如宫庭内正殿图、东宫西宫图、城墙图、城门图、庭院图、城外重点佛庙佛塔图……由此可见,敏东国王对迁都及筹建宫殿,包括新都全城的建筑布局等高度重视,且深思熟虑。
为了说服15万居民收拾家当追随自己的脚步,据说敏东巧妙地利用了一个传言——有传说佛陀与弟子阿难曾到访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佛陀并预言山脚将兴起一座繁荣的佛教城市。敏东告诉人民他梦见了异象,要求他将他的宫廷搬迁到曼德勒。
曼德勒山海拔236米,是曼德勒得名的由来。而曼德勒究竟是什么含义?有多种说法。有观点认为 “曼德勒” 源自巴利语 “Mandala”,意为适合宗教的乐土。有人认为可能源自“Mingalay”(小王)。据说流亡王子辛绍明加拉曾居住在曼德勒山(当时称明加拉山)。久而久之 “明加拉(Mingalay)”就演变为 “曼德勒”(Mandalay)。在官方的宣传中这样解释:在巴利语中,曼德勒为“罗陀那崩尼插都(Ratanapura)”,意为“多宝之城”。
曼德勒距离阿玛拉普拉不远,两城相距约九公里。新都城的建设从坐落在曼德勒山下的王宫开始。1857年2月13日,曼德勒王宫奠基,工匠非常小心地遵循早期王家城市的仪式和布局。王宫为四方形,城墙每边长度约两公里,号称世界面积最大。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围绕。王宫中心是国王的宝殿。所有建筑物的大门向东,因为东方被认为是生命的源头。
在王宫高大的城墙周围,是有序排列民居、寺庙与市场。在《黄金半岛:南亚大陆的文化与适应》(1977 年)中,查尔斯·凯斯 (Charles Keyes) 描述称“城墙边长接近2公里,被宽阔的护城河包围。民居、市场、工匠的作坊和商店,都位于王宫的城墙外。与中国和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相比,王宫城墙与其说是为了抵御潜在的入侵者,不如说是为了划定一个神圣的空间”。
实际上,王宫外的寺庙也很多。根据1881年的统计,曼德勒全城的大寺(又称“寺庙群”)共154处,每个大寺周围都有精舍8-12幢供僧侣们居住。
对于曼德勒的城市印象,作家凯瑟琳·克洛弗这样描写:
“吸引我停留的却是它的名字——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寺庙林立,僧院遍布,还保留着缅甸末代国王的最后一座皇宫。当飞机掠过曼德勒新国际机场附近的城镇时,下方数不胜数的白色与金色佛塔令我震撼。我瞬间明白,‘金色之都’的称号再贴切不过。”
03
见证,殖民者的羞辱
有传言称,曼德勒王宫建造时遵循了活人祭祀的传统,52名男人、女人和儿童被埋葬在宫殿周围要地的巨大柚木柱下。但V.C.斯科特·奥康纳在《曼德勒与往昔缅甸诸城(Mandalay and Other Cities of the Past in Burma)》(伦敦,1907年)中则记载,曼德勒建城时打破了这项古老传统:
“历代国王建新城时皆会活埋活人献祭。民众曾因新城奠基而恐慌。但敏东王亲证,曼德勒未沿袭此俗,仅在城角埋下油罐,并委任通灵者在小神龛中供奉守护神灵。”
据学者考据,曼德勒王宫很多建筑并非敏东国王时期所新建,而是从阿玛拉普拉拆散后搬到新都再进行组装。重新组装时会添加新的装饰,整个建筑也会用新漆重新装饰并镀金。建造新宫殿的成本和劳动力非常高,因此学者认为,贡榜王朝的数次迁都,都是采用这种将旧宫殿拆解搬迁的方法。
这意味着,王宫建筑的历史比王宫本身更久远,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修缮。
曼德勒王宫的布局宏大:王宫由高大城墙护卫,城墙是边长两公里的完美正方形,外围环绕着宽64米的护城河,墙内104座大小不一的宫殿,均为木结构建筑,装饰精美。王宫中最重要的建筑是狮子宝座大厅(Sihasana Throne)。这是整个宫殿建筑群中最宏伟的建筑,因此位于整个宫殿建筑群的正中心。该建筑有一个78米高的高耸尖顶,上面镀金。此外,还有为王后、妃子、王子、公主、僧侣、仆人、警卫而修建的面积大小不一、豪华程度有别的屋舍。有人评论说,王宫符合婆罗门宇宙观,即传说中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
当然,曼德勒并没能让缅甸扭转乾坤、起死回生。在国土肢解、民心涣散的形势下,敏东国王缓慢、渐进的改革已不能挽救迫在眼前的危亡。1878年敏东死后,他的儿子锡袍(Thibaw)继位。当时,英法两国同时争夺缅甸,而锡袍曾派使团到巴黎与法国缔结秘密的政治同盟,希望以此制约英国。
然而强势的大英帝国岂肯放弃嘴边的肥肉?1885年10月,英国以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偷运木材事件为借口,向缅甸发出最后通牒,紧接着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
侵缅英军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以“损失不足十人”的代价,仅用一个月就兵临首都曼德勒城下。11月29日,英军开进曼德勒王宫,宣布将敏东之子锡袍王及其王后流放至西印度的特纳吉里。贡榜王朝至此终结,缅甸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
缅甸被英国一步步蚕食时,清政府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的行动。直到光绪十年(1885年11月)英国占领缅甸全境,引出了中英之间就缅甸问题的争论。
清政府认为缅甸是中国传统的属国,曾纪泽指责英国“未与华议遽灭缅甸为食言”;英国则认为缅甸是一个独立国家,与中国无任何从属关系,英国征服缅甸无须征得中国同意。
中英争论,其实缅甸自己的态度才值得深思。学者认为,英国占领前的缅甸基本上把朝贡中国仅仅当作是一种外交的策略,对清朝强加到他们头上的地位,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策略:即在缅甸国力强大时,不惜与中国作战,甚至敢拘禁清朝派往缅甸的使者;而在缅甸国力衰落时期,他们又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频繁向清廷进贡。
这种暖昧态度表现在缅甸国王对待1790年乾隆赐给的封印上。当“使臣携归华文大印,其状如驼,缅王(孟云)受制于清,初不愿接受,顾又不愿舍此重达三缅斤(十磅)之真金,乃决意接受而使史官免志其事”。关于这枚“金印”,缅甸史料认定的价值不菲。实际上,乾隆所赐的这枚大印,并非全是黄金,而是“驼纽镀金银印”,主体部分为白银。清政府给周边朝贡国的封印只有朝鲜是龟纽金印。上述缅甸史料表明,缅甸方面对这枚封印价格上的关心显然超过了对这枚封印所象征的意义的关心。
这次中英争论的结果是,英国得到实惠而在名义上作出让步。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清朝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Nicholas Roderick O'Conor)在北京签订《中英缅甸条款》,清政府承认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而“英国允许缅甸循例向中国进行十年一次的朝贡”。
后来,英国殖民者当然是从未真正履行朝贡义务,缅甸贡使亦未再访华。
04
重生,经历战火淬炼
英军占领曼德勒后,派遣一支部队驻扎在王宫,并以当时担任印度总督的达弗林伯爵的名字将王宫重新命名为达弗林堡(Fort Dufferin),狮子宝座大厅被改建为英国军官俱乐部。英国自认为拥有这座宫殿,于是将其中大量物品掠走“保管”。一份文件显示殖民者的想法:“缅甸王权……我们已经消灭了它……(具有主权象征价值的物品)应该保留并放置在我们的公共博物馆,作为我们吞并缅甸的纪念品”。
在1964年,英国政府向缅甸归还了140多件从曼德勒王宫掠夺的文物,但这与丢失的数量庞大的文物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的弥补。目前,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仍然藏有曼德勒时期的宝物。
不过与战争带来的损坏相比,殖民者的掠夺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了占领曼德勒,曾对王宫展开攻击。得手之后,一支日军部队取代英军驻扎在宫殿堡垒内。三年后的1945年3月,一支英国与印度的混合部队对曼德勒王宫的日军展开11日的围攻。在进攻受挫后,英军派出飞机轰炸,将王宫围墙内的所有建筑物夷为平地。记录表示“只有护城河和城墙在1945年的轰炸中幸存”。
对此,缅甸人深感痛心。缅甸作家Shwe Gaing Thar在一本书中表示:“当纳粹德国即将入侵巴黎时,(法国)打开了巴黎的大门,以拯救这座城市免受破坏。但在曼德勒王宫的案例中,防守方是日本法西斯主义者,攻击方是殖民主义英国人,所以他们(对于王宫毁坏)不在乎。”
然而,曼德勒王宫的精美建筑也并非全部灰飞烟灭,因为末代国王锡袍的迷信,敏东王的寝宫意外得以幸免。锡袍即位后,总在王宫里感受到父亲的灵魂,于是他下令拆除敏东王的寝宫,并将之搬迁到王宫围墙外的一个寺院。来到曼德勒王宫参观的人们,只要走一小段路,就能在金色宫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看到这个昔日的宫殿。宫殿共三层,为方顶重檐结构。建筑底部数百根柚木立柱支撑,形成悬空高架的底盘,以利于通风防潮。尽管外部镀金和漆面早已因时间和风雨而消失,但内部仍然保留了精美的木雕,极尽繁复华丽。
独立之后,缅甸政府也一直设法恢复王宫的旧日风貌。在上世纪90年代,缅甸政府投入巨资重建曼德勒王宫。重建工程依据锡袍王时期的档案照片、英国殖民时期的测绘图纸以及记录在传统折叠式经册“帕拉贝(parabaiks)”上的资料进行,力图在外观上与历史原貌接近,但也采用了很多现代建材:如用钢筋混凝土替代原始柚木支柱,用镀锌铁皮取代传统屋顶,宫殿的雕刻装饰也趋于简化,建筑外表的金色涂料代替了昂贵的天然漆金,屋顶则漆上红褐色合成漆,以适应当地气候,降低维护成本。
当然,王宫修复的效果并不能让所有游客满意。在旅游网站猫途鹰的留言上,有不同角度的评价——
“你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欣赏这座堡垒和护城河的景致。以曼德勒山为背景,这里是拍摄几张照片的理想之地。护城河干净整洁,维护得很好,周边区域也打理得不错,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计划在这里野餐。”
“这个地方令人遗憾之处在于,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因为原来的建筑在战争中被摧毁了。目前,由于缅甸军队驻扎在此,几乎没有游客前来。但这里真的很宁静,也很有趣。你可以在这一区域骑自行车。这里空间开阔,这一点谁不知道呢?”
“外国人必须存入护照才能进入。此外,还必须支付高额费用。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几乎没有游客。”
“我们曾在仰光一家很棒的国家博物馆里看到过曼德勒宫殿的模型,所以一直期待着能参观一下真正的宫殿。然而,当我们到了那里之后,却大失所望,因为眼前的一切不过是我们之前看过的那个模型的等比例放大版而已!这里没有任何的解说牌,所以,除了后面布置的几间还算有趣的博物馆展室之外,其余的部分都相当乏味。宫殿里根本没有任何家具,而且我觉得我在另一条评论里看到的说法是对的——你得找个导游来讲解一番,不然就别费这个劲了。”
“这比我预期的要好太多了。尽管宫殿部分是重建的,但它散发着一种真切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在其他地方很难寻觅到。到处都是柚木建造的建筑,而且几乎所有的建筑你都可以进去参观。它能让你很好地感受到过去这里的模样。据我所知,这里由军队管理,你支付的参观费用会直接进入军队的账户。遗憾的是,似乎这些钱并没有太多用于修缮工作。”
7.9级地震在曼德勒旁边,也给曼德勒多个历史旅游景点造成损坏。媒体报道称曼德勒王宫城墙上的一座塔楼倾倒,部分城墙出现坍塌。皇宫内主要宫殿也不同程度受损。总体来说,对于经历了战争炮火洗礼而重生的曼德勒王宫来说,这样的损坏还算是“轻微的”。
位于曼德勒山脚的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也出现破损。“Kuthodaw”为缅语,意为行善积德。据悉,有一些刻有佛经的大理石板由于强烈的震动而开裂或移位。
固都陶佛塔是佛教徒和香客们的朝圣之处,是敏东王登基后的第八年,即1861年决定修建的。内有730块刻有三藏经的大理石石碑,每一块石碑都建有一小亭,用以遮风挡雨。因此,固都陶佛塔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书”。1956年第六届世界佛经结集大会在仰光和平塔召开,会议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国的100余名佛教法师曾经专程来到曼德勒瞻仰石碑。观后赞叹不绝,对这一石刻鸿篇巨著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全部三藏经书准确无误,刻写技艺高超,字体工整秀丽。
曼德勒的另一个网红景点——乌本桥(U Bein Bridge)——也受到影响。据说有桥面木板开裂脱落,有关部门已暂时关闭这座桥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
乌本桥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柚木桥,全长1200米,宽约两米,共有桥柱1000多根,整座桥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固定。因有恋人在其上并肩走过就能白头偕老的说法,加上景色优美容易出片,所以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点。
有意思的是,乌本桥也是敏东王的“杰作”。为解决雨季在东塔曼湖(Taungthaman)两岸的交通难题,敏东主持修建,于1851年完工。建桥的木料取自因瓦的旧宫殿。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许清章:缅甸历史文化名城——曼德勒
林锡星:缅甸历史分期探析
余定邦:清朝政府对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
李敏君:缅甸曼德勒云南籍华人华侨之华文教育及其功能变迁研究
昆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缅甸曼德勒市简况
伊丽莎白·摩尔:The Reconstruction of Mandalay Palace: An Interim Report on Aspects of Design
卡勒姆·罗氏:Where is Mandalay, Myanmar’s earthquake-stricken city, and what cultural treasures does it hold?
凯瑟琳·克洛弗:Mandalays Royal Palace Reconstructed: Lessons in Historic Pre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