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贸促会率区企业联合会、区食品安全协会、广州美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神生物)、瑞辉生物、中味集团等8家企业和社会组织跨越千里,深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廷牌村开展调研及对口帮扶工作。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中,通过消费帮扶将深入推动当地产业振兴。
消费帮扶激活千年马尾绣新生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韦桃花的工作室,美神生物创始人李佳用指尖触碰水族马尾绣。作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她敏锐捕捉到马尾绣“以马尾为芯、丝线为表”的工艺体系,与现代生物制造“从基因到产品”的底层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种科技与文明的深度碰撞,不仅催生了“合成生物学赋能非遗”的创新实践,更在消费帮扶领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首期5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注入,既解决绣娘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更通过系统培训筑牢技艺传承根基;500枚马尾绣胸针的市场化试水,验证了非遗产品的商业潜力,激发了绣娘们的生产热情;“寻找‘东方爱马仕’”抖音共创计划,则以短视频为媒,让深山纹样直抵都市消费场景。这种“输血+造血”的创新帮扶模式,既为传统手工艺者解燃眉之急,更搭建起非遗工坊与现代市场的桥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增值。
构建可持续消费帮扶生态圈
“深化东西部协作,关键要建立可持续的帮扶机制,既要保持帮扶温度,更要创新市场化路径。”黄埔区贸促会主任易怀宇在穗黔协作专题会上指出。在黄埔区对口帮扶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战略实践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形成创新合力,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可持续消费帮扶生态圈。
黄埔区贸促会创新搭建“黔货出山”供需对接平台,周覃镇政府系统整合水族非遗资源,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敏锐度与创新动能。针对三都马尾绣产业发展瓶颈,创新实施个性化精准帮扶,广州开发区企业联合会开展教育帮扶;美神生物采用“订单采购+品牌赋能”双轮驱动,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中味集团等企业深度开发水族特色农产品。最具突破性的是“新农人数字营销培育计划”,通过短视频运营、直播电商等数字化手段,打通“三都—广州”产销直通车,让深山工坊直面湾区亿万消费者,让水族非遗产品直达湾区大市场。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机制既保持了帮扶政策的连续性,又激活了产业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探索出“消费帮扶生态圈”的创新范式。
可复制的非遗振兴样本
在东西部协作战略框架下,黄埔区与三都水族自治县创新构建“消费帮扶+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模式,探索出非遗活态传承的可持续路径。通过建立“政企联动+精准施策”机制,双方打造“东部市场需求+西部文化资源”的双向赋能体系:在供给侧引入广州设计团队推动非遗产品标准化与文创设计创新;在需求侧依托黄埔区消费帮扶联盟开拓电商渠道与品牌传播矩阵;在人才侧实施“穗黔工匠”培育计划强化绣娘技能培训与年轻传承人培养。
作为消费帮扶的重要实践者,黄埔区企业美神生物制定“非遗+电商”长效帮扶方案,双方共同打造“东西部协作公益品牌”。通过“湾区达人探非遗”直播矩阵、电商平台旗舰店运营等创新举措,构建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都水族自治县文旅局负责人在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上表示:“我们不仅获得市场资源,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的方法。”目前该模式已形成“政策支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可复制经验,为其他地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政企协同创新的实践范本。当消费帮扶深度融入非遗产业链,文化遗产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从珠江之畔到黔南腹地,穗黔协作正持续创新帮扶模式,以文化为媒打通产销链条。随着“黔货出山”渠道的拓宽,水族马尾绣将从深山工坊走向国际视野。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