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35岁患者因“多颗牙齿松动脱落5年”就诊,大量牙结石附着于牙面,牙龈红肿伴萎缩,牙根暴露,多颗牙龋坏或脱落;62岁患者却仅有少量牙结石附着于牙面,全口牙齿(30颗)稳固、无明显松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荔湾院区牙周病科唐樱花主治医师说,我们在门诊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患者问:“我才30岁,牙齿怎么就松了”“别人60岁还能咬牛肉干,秘诀是什么”……
以上两个临床真实案例中,35岁患者每日刷牙1-2次,每次刷牙时间少于1分钟,不使用牙间隙刷、牙线等工具,长期熬夜,而影像学检查发现其全口牙槽骨吸收达牙根长度2/3及以上(重度牙槽骨萎缩)。62岁患者每日刷牙2次,每次2-3分钟,使用牙间隙刷或牙线,每年检查和维护牙齿1-2次。
荔湾院区牙周病科秦文光副主任医师强调:“老掉牙”并不是必然现象,年轻也可能牙齿过早“下岗”,年轻掉牙,可能比老掉牙更堪忧。
掉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专家指出,目前,牙周病已然成为我国成年人失牙的首要原因。全国第四次口腔流调(2015-2017年)结果显示:我国牙周病患病率高,成年人的牙周健康率不足10%,其中,55-64岁年龄组牙周健康率仅为5.0%。依此简单推算,我国可能有超过10亿人存在牙周问题。
牙周病是如何一步步吞噬牙周健康的?秦文光指出,第一步,菌斑堆积引发牙龈红肿,牙龈“抗议”,刷牙出血,这是牙周炎的早期信号;第二步,包绕牙根的骨头因炎症引发牙齿“地基”坍塌;第三步,当牙槽骨出现严重吸收,牙根周围已无骨头包绕或仅残留少量骨,不足以支撑牙齿稳固时,将会出现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坚持定期的专业维护是牙周病最好、最经济的治疗措施。日常生活中,想要牙齿“健康长寿”,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破除认知误区
误区一:“牙龈出血、牙肉肿痛是上火”→实则是牙周炎症状,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误区二: “老了掉牙是正常现象”→实际上是牙周炎原因,及时治疗,定期维护,实现“8020”不是梦。(8020计划,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口腔健康非盈利性倡导计划,即80岁的老人至少有20颗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
二、护牙“黄金法则”
●有效刷牙:推荐使用巴氏(BASS)刷牙法,即水平颤动拂刷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能有效去除龈缘附近及龈沟内菌斑的刷牙方法。养成每天刷2-3次、每次2-3分钟的良好刷牙习惯。
●邻面加强:推荐使用牙间隙刷、牙线清理牙间隙,可以考虑辅助使用冲牙器,建议餐后即使用。
●定期检查与维护:每年1-2次口腔检查,并定期洁牙维护,吸烟者、口腔卫生状况不良者应适当缩短复诊周期。
●联动治疗:糖尿病与牙周炎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控制与牙周治疗。
●及时就医:牙周炎早期症状包括牙龈出血、口气、牙龈红肿、胀痛、牙龈萎缩等,应该及时看牙医。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刘凤屏 李耀文 郭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