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也预示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在悄然生长。
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止至25年3月,全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其中广东省以1109家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比10.3%。江苏省则以844家企业数量位居第二,占比7.8%。广东以市场化整合见长,依托头部企业构建闭环产业链;江苏则通过政策规范+技术研发打造高标准回收体系。
广东省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较强,已经形成了“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闭环链条。诸如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企,以及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光华科技等头部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都是该链条的广东省内代表企业。
而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基地集群则是以佛山为核心,连同惠州、肇庆等地,覆盖珠三角新能源车密集区域。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佛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多达102家,惠州、肇庆分别拥有60家、22家相关企业。据悉,《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将邦普循环佛山基地列为重点示范项目,规划指出“支持佛山、肇庆等地建设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园区,培育全球领先的回收技术企业,打造国际级资源循环利用枢纽。”
江苏省作为全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先行地区,于2023年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环保技术规范》。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动力电池回收环保专项技术规范,江苏省对标欧盟《新电池法》环保标准,推动省内形成“回收-再生-再制造”零碳产业链。在技术研发方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主导研发动力电池回收相关干法冶金、生物浸出技术,降低能耗30%以上。
据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苏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数量最多,高达166家,而电池生产相关企业则是常州以23家的数量位居省内第一。江苏省工信厅联合三市政府发布的《苏锡常共建长三角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示范区行动计划》中指出,苏锡常走廊通过“常州造电池、无锡再生材料、苏州管回收”的分工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再生的高效闭环。
广东与江苏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差异化范本——广东以市场化整合驱动“车企-电池-回收”闭环,江苏以高标准政策引领绿色技术研发。两者共同印证了“因地制宜、政企联动”的重要性,也为其他区域探索特色路径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