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17日,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百年祠堂前,微风拂过,池塘泛起粼粼波光;洁净的石板街两侧,青砖黛瓦的侨房错落有致,大有昔日繁荣古驿道的遗风,百年古村风貌尽收眼底。三乡,这座曾以“工业重镇”闻名的湾区小镇,正在“百千万工程”的蓝图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雍陌村偫鹤园占地约6亩,岭南园林风格建设,内设水庭、花庭、竹庭、锦鲤池等,是古村落片区的郑观应文化展示区。历史微光广场、积厚园、纪念园、名人堂与纪念堂广场均属于偫鹤多园。
走进偫鹤园,给人眼前一亮,缤纷色彩的各种鲜花映入眼帘,芳香四溢, 令人心醉神迷,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一簇簇鲜花围绕着古典建筑,犹如戴着花环的美丽少女,婀娜多姿。柔风掠过花丛,带来的馨香弥漫在整个园林之中。
郑观应故居和郑观应生平史迹展,是了解和认识雍陌村必去的地方。郑观应(1842年—1921年),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慈善家,代表作《盛世危言》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等领域。
郑观应故居又名“秀峯家塾”(郑观应父亲郑文瑞号秀峯),原为郑观应之祖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郑观应兄弟等为纪念其父出资重建。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岭南雕刻艺术特色;故居现保存完好,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观应生平史迹展用七个篇幅介绍了郑观应的生平。第一展室介绍了雍陌村的由来。 雍陌村始建于北宋年间,因郑姓先祖郑子纲(字秉常,号雍陌)为人孝悌、行善积德,乡人以其号命村名为“雍陌”。
长达1000多米的雍陌上街连接着中山和澳门的岐澳古道,也是南粤古驿道,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雍陌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历史文化遗存点。走在雍陌村岐澳古道,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近期,古驿道增加了一些新特色,其中有一处“奋战百千万工程,再造一个新三乡”造景,让人振奋不已。
“好多年前来过,这次约老朋友再来,发现风貌完全不一样了。”游客陈先生到雍陌村故地重游,意外有了新发现。村内,一个由青砖红瓦传统民居、祠堂群、少量新民居组成的崭新区域出现在面前。这一片经过修缮和风貌提升的房屋群,为雍陌村这条中国传统古村落注入新的灵魂。
同时,老旧侨房等建筑摇身一变,衍生出民宿、亮记冬瓜酥、咖啡馆等新业态,正带动乡村致富。感受到变化的村民自发参与,将农房风貌管控纳入村规民约中,建立村级保护名单,对村内76间古旧建筑进行“挂牌管理”,让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亮记冬瓜酥是雍陌村颇有口碑的老字号糕点铺,搬到雍陌上街前,已在周边经营十多年。该店出品的冬瓜酥、老婆饼、蛋黄酥、鸡仔饼等产品,金黄的外皮泛着诱人光泽,饼身小巧精致,但香气浓郁,是广大游客打卡必来之地。
“2022年,我老爸在这里租了铺头,生意忙了好多,就把我从广州叫了回来帮忙。”郑颖濠虽然每天一大早都要起床帮忙干活,但觉得现在很自由,给自己做事,感到踏实,也很有希望,“周末一天的销量能有400多个,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雍陌村,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雍陌村,我们店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生意一直不错。”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雍陌村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持续推进,探索了“树样板、控增量、优存量、激潜能、强保障”农房管控提升“五步法”,制定了农房管控图集供村民选择农房样式,选取了雍陌郑公祠至郑观应故居段共37栋房屋作为示范,采取“一屋一策”方式,推动农房建设与乡土风貌、地域特色协调发展。
雍陌村党委书记郑文贺介绍,雍陌村的核心区主要由老房子构成,经过这几年的努力,这里也成为了该村的一个核心游览区。而且引入民宿、村咖、文创等新业态,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雍陌的魅力。
“随着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雍陌村逐渐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岭南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年轻人的回归也为乡村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意,为乡村的未来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郑文贺说。
一路走访,雍陌村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一幅外在景致迷人的画卷,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笔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步入雍陌,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像是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伫立,用沉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每一幅壁画,则如同一扇扇时光的窗,透过它们,可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风雅往事。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沈力 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