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18日,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粤港澳地区高校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典耀中华”阅读大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本届大会以“新知 新智 新质——共享新时代阅读之光”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出版界人士及公益代表等参与。
记者从会上获悉,广东人阅读成绩亮眼,中小学生读书作品分享参与用户数近24万人,全国的省份名列第一。在推动青少年读书行动方面,广州答卷同样地亮眼。仅2024年,全市新增注册少儿读者39.12万人,少儿图书外借量突破3000万册次。目前已有647所中小学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馆立方阅读场馆。
广东人阅读答卷很亮眼
大会开幕式上,教育部语用司副司长王晖指出“典耀中华”读书行动是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三大主题之一,要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主任督学蔡健安,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分别就积极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以经典阅读浸润城市、将经典阅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作阐述。
朱建华透露,2024年,全省有61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有四个单位成功入选“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全省中小学生读书作品分享参与用户数近24万人,在全国名列第一。广州市的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量也是位居全国前列。“这也是侧面体现了我们广东学生还是爱读书、想读书的。”朱建华介绍,广东已在粤东西北地区建成智慧图书馆3200余座,流动书吧1700个,让偏远的山区的孩子都共享经典阅读资源。
蔡健安介绍,在2023年广州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5.24本,均居全国的前列。在推动青少年读书行动方面,广州答卷同样地亮眼。2020年广州出台全国首个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指南,2023年广州市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仅2024年,全市新增注册少儿读者39.12万人,少儿图书外借量突破3000万册次。“目前,我们已有647所中小学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馆立方阅读场馆。”去年,全市举办青少年“读经典,我思考”等各类阅读活动1.71万场次。
广州大学在文化教育领域始终是担当的先锋。其首创的典籍数字化活化实验室,运用3D建模复原永乐大典广州府卷,让古典活在指尖。其“经典润童心,诵读引路人”项目,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国家的战略,帮助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表扬。
让经典阅读“可视、可感、可评”
在主旨发言环节,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教授以“以经典阅读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为题,强调在实践中坚持经典阅读,借助“AI”等数字化、信息化智能手段,推动经典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活水源泉”。他指出,数字阅读正方兴未艾,为传统阅读的创新提供了新途径,但传统的纸质阅读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价值内涵,不可被取代。因此,要强调传统纸质阅读与新兴数字阅读相结合。
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从“中华大阅读体系构建及智能化应用”角度切入,提出打造融合“文化传承—技术研发—智能应用”的阅读新模式,让经典阅读“可视、可感、可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州大学)主任屈哨兵教授则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呼吁构建跨区域阅读协作网络,推动湾区文化资源共享。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教授从技术赋能角度,探讨经典阅读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的突破方向。
大会特设四场主题对话,聚焦经典传承与创新实践。在“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论坛中,学者与出版界代表围绕古籍今译、经典IP开发等展开热议;“经典阅读焕新文化记忆”环节,大中小学教师分享了以阅读、诵读激活中华优秀经典的实践案例;“智能技术重构阅读新生态”议题下,残疾人士的AI阅读助手、虚拟现实经典场景复现等技术应用引发关注;而“跨文化阅读与经典海外传播”对话中,高校学者与国际出版机构代表共议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多元路径。
本届大会以鲜明的粤港澳合作特色为亮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州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深圳大学)联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大学主办。同时,大会议题覆盖经典文本研究、智能技术应用、跨文化传播等多重维度,体现“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国际并重”的视野。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张韫婕 通讯员 广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