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书法”“学者书法”被讨论的越来越多,这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变迁?“学者书法”与“专业书法”会有怎样的区别?在讨论“学者书法”的过程,应该提倡怎样的一种文化气质?带着这些疑问,新快报收藏周刊专访了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蔡显良,他认为,文人书法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还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提倡文人书法似乎又成为必要和必然
收藏周刊:像文人画对应画家画一样,在近年来,“文人书法”“学者书法”被讨论也越来越多?
蔡显良:书法史简单而言就是一部文人书法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虽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是丝毫不可否认的是,书法的发展又从来离不开文人。但20世纪之前的书法史,从未有过所谓文人书法的概念,书法原本就是文人之事,哪怕是余事。更未出现文人书法与民间书法之间的芥蒂。即使在视为余事的文人那里,书法亦是一门乐于炫耀的本事。于右任即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当今对于文人书法的理论追问,以及认为文人书法始于汉末魏晋的说法,均是基于当代人后知后觉的研究视角。
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书坛似乎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当书法沦为单纯炫技卖艺的道场,当双管齐下、拖把巨书等杂技在书坛公然吆喝的嘈杂情况下,提出并提倡文人书法似乎又成为必要和必然。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人书法”“学者书法”的概念?
蔡显良:“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民国画家陈师曾此语几乎是文人画概念的盖棺之论。书法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书法中单纯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书法外看出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书法。简言之,文人书法即具有“文人气”的书法。借鉴文人画的这一概念界定,首先应当弄清的就是文人书法并非文人与书法的简单叠加,并非文人写的字就是文人书法。窃以为书法家的专业素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法,二是学养。其中学养又包含两点:一是对于书法传统的理解和书法美学的认知;二是加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全面修养。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才能使作品达到气韵生动的高超境界。那些没有经过书法技巧的专业训练的所谓“学者书法”“作家书法”等文人书法以及徒逞技能而无学养的“写字匠”书法,均是不宜过分吹捧的两极现象。
书卷气成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
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据
收藏周刊:我们能否概括出“文人书法”“学者书法”的特点?
蔡显良:文人的趣味很多,具体到书法作品之上,那些萧散自然、韵雅意足的书法才是好的作品,而鼓炉为习、乖张浅俗之作自被文人摈弃在视线之外。“俗气”“尘埃气”等是历代书论中所要摒弃与批判的书法之病,而反对俗书的结果自然就是“书卷气”的强调,唯此书法才雅,书卷气也就成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据。
历史发展到现代,人们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进而成批量地出现史无前例的所谓“专业书家”“职业书家”,将“余事”完全变成了“正业”。而因此出现的一个令人无比担忧的现象,就是有人说的“文人不书家,书家不文人”。这当然也是出现并争论“文人书法”和“新文人书法”等现状的根源之所在。
收藏周刊:“文人书法”与“专业书法”会有怎样的区别?
蔡显良:文人书法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还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认清了此点,当代书坛的混乱现象其实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分析厘定。可以淡定地消弭碑帖之争,健康地发展当代书法。而且,只要是具有文人趣味和书卷气息的书法创作,就是好的作品,管他什么碑派与帖学,管他什么旧文人与新文人。不如此,不足以弘扬传统书法文化和振兴当代书法。而未来书法发展的希望,似乎也非文人书法莫属了。
人物介绍
蔡显良,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采写: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