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已成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2025年4月20日,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粉红摇篮公益行动”在广州启动,以共同推动早发乳腺癌高危患者的筛查并构建早发乳腺癌生育力保护科普防治网。
肿瘤治疗与生育冲突亟待系统性破局
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5.72万例,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占癌症新发病例数的15.6%。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由于发病时年龄尚轻,超过50%年轻患者有主观生育需求,但妊娠率仅不到5%,患者治疗需求与生育的冲突亟待系统性破局。为响应国家“2030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恶性肿瘤防治方案,去年5月,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在北京启动。2025年3月29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琼海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25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健康中国癌症防治首席专家论坛在京召开。会上同步启动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暨早发乳腺癌防治与生育健康工程,旨在为肿瘤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生育力保护支持和生命质量提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防治方案。
此次“中国癌症早筛早诊科普行动粉红摇篮”公益行动正是依托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及早发乳腺癌防治与生育健康工程,在联盟以“让肿瘤患者重获身心健康、享受家庭幸福”的核心愿景下,重点围绕乳腺癌早筛早诊与生育力保护展开。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早发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网络,打造生育力保护科普宣教矩阵,构建多学科协作诊疗示范中心,致力于破解年轻患者治疗与生育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主席马飞教授表示,医患携手治愈乳腺癌,这是生育和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不仅需要内部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专业界、媒体和公众共同关注生育健康与肿瘤防治。希望通过规范化的诊疗质量控制,从早发现和防治乳腺癌开始,推动肿瘤生物学的发展,并进一步扩展到儿童青少年的实体肿瘤、血液肿瘤等,提高公众对肿瘤健康和生育健康的意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杰教授表示,“粉红摇篮公益行动”的开展旨在提高全社会对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的认知,一方面告诉患者在治愈肿瘤的同时依然可以享受生育的基本权利,实现肿瘤生存和生育健康的“鱼和熊掌”兼得的诉求;另一方面呼吁把生殖健康作为肿瘤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对肿瘤防控、生育健康的共同关注。
多方共建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科普防治网
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是一项横跨肿瘤学、生殖医学、心理学及遗传学等多学科的系统性工程,多学科诊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育力保护能力和患者家庭幸福的可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孙玲教授表示,当前辅助生殖技术已进入临床成熟应用阶段。她强调,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窗口——即在肿瘤手术切除病灶后、尚未启动放化疗前的1-2周黄金期。在这一关键阶段实施生育力保存方案,患者可通过玻璃化冷冻技术实现胚胎、卵子、卵巢组织等的高效保存。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内科王涛教授表示,在乳腺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中,生育力保护已作为核心维度深度融入治疗决策体系。针对育龄期患者,术前即可启动跨学科沟通机制,由生殖医学中心与肿瘤科专家共同构建个体化方案,确保卵巢功能评估、生育力保存技术与肿瘤治疗计划实现一体化。这种决策模式不仅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更通过前置化生育干预为年轻患者争取生命与生育的双重机会。
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意识尚待提高
不过,如今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意识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从主观上患者担心肿瘤的遗传因素而不敢生育;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化疗、内分泌治疗导致的卵巢的早衰和损伤都会导致患者不孕不育。但数据显示,生育并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也不会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增加,甚至可能存在保护作用。肿瘤生育力保护联盟因此集结多学科专家、媒体机构和患者组织共同参与来提高公众认知,作为联盟的核心行动之一,此次中国癌症早诊早筛科普行动粉红摇篮公益行动将聚焦学术、公众、患者三方协同,未来将持续开展相关学术和公益活动,提高患者对于生育力保护的认知。
在构建早发乳腺癌防治网上,行动将通过早发乳腺癌生育力保护科普防治网和科教中心建设搭建乳腺癌治疗和生育保护的知识库,开展医务人员和媒体记者能力和科普能力提升培训,认证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护科普专家和生育力保护科教中心并在全国基层和社区医院建立关爱小站,结合企业患者援助开展公益援助行动,助力患者规范诊疗和生育力保护咨询。构建早发乳腺癌高危筛查网络,强化早诊早治技术支撑,并通过立体化科普矩阵赋能乳腺癌防治人文关怀,通过打造科普书籍、患者纪录片等活动系统解析乳腺癌防治知识,聚焦患者生命叙事,以“科普传播、人文激励、社会共创”为核心,打造从知识普及到情感共鸣的立体化支持网络,重塑公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与生育兼顾的认知生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