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地下养地龙、地面种灵芝、空中结百香果;种完烟种稻,种完稻再种菜心;地上长油茶,地面养猪牛,地里种中药材……日前,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驻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帮扶工作队(下称“驻茶阳镇工作队”)立足产业振兴关键所在,积极探索“一地多用”发展高效农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提高发展产业积极性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系列高质量帮扶经验值得复制和推广。
探索攻关 破解农业产业活性不强问题
第二轮驻茶阳镇工作队由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个组团帮扶单位派出帮扶干部组成。进驻以来,工作队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发现,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要面临生产周期相对长、产出不高、收益相对不稳定等不确定性因素。在有限的土地上,如果不能提质增效,农业生产就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就难以避免。茶阳镇户籍人口5.7万余人,但常住人口仅约3万,“空心化”现象相对突出。
新一轮驻茶阳镇工作队从去年进驻后,一直在攻关“亩产效益”问题,一方面积极探索“一地多用”模式,充分用足资源,提高总体产出;一方面联合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赋能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提升农业生产的活力,增强产业项目的吸引力,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驻茶阳镇工作队队长余奕剑对新快报记者说,经过大半年来的探索,形成“地龙+灵芝+百香果”的立体种养模式、“烟-稻-菜”充分轮作、“油茶+林下经济”等多种一地多用模式,初步见成效。
立体种养 “三产”合一谋求土地高效益
日前,在长兴村的“广地龙(梅州大埔)规范化养殖基地”,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在此前挖好的坑里埋下百香果苗,因为果苗下面还养着广地龙,动作不能太大。
2023年,长兴村外出乡村能人谢有奎在上一轮驻镇工作队的牵线下,返乡创办了梅州市地之龙种养殖有限公司,并与广药集团共建基地。第二轮驻茶阳镇工作队进驻后,积极引导企业升级发展,去年10月,工作队向他介绍了“地龙+灵芝+百香果”的立体种养模式,并带着他赴广西、福建等地参观学习。据介绍,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地龙的排泄物可转化为有机肥、百香果藤为灵芝遮阴、废弃菌包反哺地龙养殖,三栖模式形成“零废弃”生态闭环。
谢有奎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地龙基地有160亩,目前已在其中的100亩种上了百香果,长势很好,到今年七八月就可以收果,不久后将开始种植仿野生灵芝。“根据初步计算,三个产业一同发展,年均亩产有望达到3万多元,除去各种成本,保守预期利润近2万元。”他表示,“三产”合一后,基地的用工量也提高了,长期在基地就业的工人有30多人,到了采摘期,聘请的工人将有100多人。
“工作队的帮扶非常暖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信心。”谢有奎充满感激地说,为了扶持产业的发展,工作队带头投入20余万元资金,修好了一段600多米机耕路,并在两旁种上了230棵黄花风铃木,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活动。前不久,在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成功申请到了“中国·大埔世界长寿乡”认证,让公司和附近村民的农特产品可以进驻大埔县长寿办的展厅展示,提升品牌效应。最近,工作队还积极奔走,谋划建设帮扶车间,为企业后续的加工、销售做足准备。
“我们扶持产业的目的还是希望它能进一步联农带农。”余奕剑表示,工作队和基地已经达成共识,产业运作成熟后将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合作种植、养殖,带动各村参与壮大村集体收入,帮扶车间建设后将为地龙清洗,百香果以及菜心、玉米等农特产品的分拣、包装、冷藏等提供服务。
“烟+稻+N”模式 初试成功将进行规模推广
茶阳镇9个村有烟稻轮作区2450亩,每年9月水稻收割后至次年2月烟叶种植前处于冬闲期。为了将赋闲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去年,驻茶阳镇工作队引入连州菜心种植,在太宁村冬闲田试点“烟稻菜”轮作约30亩,直接带动了13户农户亩产增收两三千元。
今年,虽然还远未到冬闲期,驻茶阳镇工作队已提前一步与种植大户一起谋划扩种连州菜心、油菜花以及其他适合种植的项目。“冬天种出来的菜心很甜,而规模化种植的油菜花不但有经济价值,在春节期间还有观赏性,可拉动旅游。”余奕剑说,最近,驻茶阳镇工作队正在发动相关组团单位和有关资源,积极为茶阳冬种产业找市场,希望今年能进行规模推广。
余奕剑表示,农业尤其是蔬菜类的生产,关键还是要解决销路问题,销路通才能产业稳。“据初步估计,采取‘烟+稻+N’的模式,亩产利润可达到四五千元,这将大大提升产业发展的吸引力”。
科技赋能 油茶种植提质增效
在茶阳汀江旁边的茶阳群丰油茶基地,2300多亩油茶分布在群山中,林中不时有猪牛等动物跑动。驻茶阳镇工作队进驻后,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促成嘉应学院朱丛飞博士团队与广东穗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穗瑞农林公司”)合作,把这里变成油茶高效栽培管理示范基地。
据驻茶阳镇工作队介绍,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土壤富硒技术,成功帮基地申请到富硒油茶认证,并通过保果、嫁接技术等帮基地提高油茶的品质,下一步将引导基地更新生产设备,有望将油茶的出油率提升至33%,并提取有关元素研发康养产品,以科技赋能激发油茶种植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前我们种油茶亩产结果才300多斤,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下,现在已经上升到1000斤左右。”穗瑞农林公司总经理黄宜秋开心地告诉记者,基地还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种植了100亩五指毛桃、牛大力等中药材,同时“借场地”给农户养殖二代野猪和牛。基地还通过提供优质良种+包收的模式,带动当地100多户农户种植油茶,而在基地就业的固定员工就有十几人,采摘期甚至有100多人,基地多措并举带动了农业增效,附近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一地多用、科技赋能、提升品牌效应都是驻茶阳镇工作队高质量帮扶“组合拳”的硬招实招,工作队表示,下一步将坚持走科技赋能和质量兴农发展道路,努力推动产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用好用活各项资源要素,探索“政策+服务+科技+产业”帮扶模式,助力打造集约化品牌效应,推动茶阳镇乡村全面振兴,“百千万工程”持续见效。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杨宗平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池翠萍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