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阳光明媚,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白叶村一片山坡地已被平整好,挖出了一个个树坑。白叶村党支部书记余志标挽起裤腿,跟干部群众一起查看部分刚种下不到一个月的麻竹笋苗。麻竹笋种植产业正是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帮扶工作队(下称“驻南口镇工作队”)带着大家到清远英德考察后引进的新型产业,对破解山地闲置、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引进麻竹笋种植、光伏绿色发电、推动蔬菜种植大户申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新快报记者深入走访了解到,本轮驻南口镇工作队从产业“造血”入手,推出的一个个帮扶项目正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
引进麻竹笋产业
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之道
全镇面积263平方公里,拥有4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在驻南口镇工作队的一面墙上,一幅南口地图清晰地标明各村(社区)的地理位置。如此地广、村多的一个镇,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个问题一度成为摆在工作队案头的难题。
“我们的帮扶不可能平均用力,关键是要找出一个产业突破口,既能示范带动各地发展,又能可持续‘造血’。”驻南口镇工作队队长龙小军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驻南口镇工作队由广州荔湾区冲口街道、石围塘街道、西村街道派出帮扶干部组成,去年进驻后,把产业振兴放在了重中之重,希望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阳光大道。
“我们这里山多,属于富硒土地,很多却被闲置了起来,同样在山多的清远英德西牛镇等地,麻竹笋产业却发展得非常好,是清远百亿产业之一。”龙小军告诉记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工作队于去年11月精心组织,协同南口镇领导、部分村两委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组成乡村振兴专题调研队,到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横石塘镇、英红镇、连江口镇开展走访调研,学习宝贵经验,破解镇村发展难题,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在英德百亿农业产业之一麻竹笋的主产区西牛镇,考察组走访了小湾村的麻竹笋种植基地、西牛麻竹笋展示中心和英德华笋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华笋公司”),详细了解了麻竹笋的种植、管理、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以及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这次考察过后,镇、队、村和致富带头人一致认为,发展麻竹笋种植产业在南口镇将大有可为。经过多方协调,南口镇采取“致富带头人+村集体+农户+合作企业”的模式,在白叶村试点麻竹笋种植。由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主要出资,村集体和农户还有华笋公司共同入股,其中华笋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种苗和管护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共同推动产业慢慢做大做强。今年3月25日,第一株麻竹笋苗落地白叶村丰沃的土壤。
“我们打算一步步来,先在这些坑里种上麻竹笋苗,慢慢地一株苗会长成三四株,到时候再分开种,这样我们就能节省大量购买麻竹笋苗的钱了。”已经从英德学到一定种植、管护经验的余志标对记者说,白叶村的很多山上之前都是种橙子和沙田柚等果树,但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以及果树品质慢慢变差,现在都不怎么挂果,而且杂草丛生。这次种植麻竹笋,山上有山塘,灌溉也方便,首批160多亩麻竹笋种下去约两年后就可以收成,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两万多元的收入,同时带动大量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种植成功后还能大面积推广。
“万事开头难,平整土地不容易,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在种植现场,龙小军勉励他们说,麻竹笋产业种植成功后,对整个南口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将是巨大的。
发展“阳光银行”
光伏项目成为壮大村集体收入“硬举措”
与麻竹笋种植产业需要两年才能长成见效不同,瑶东村的“造血”项目却是能即时见效的“绿色能源”。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瑶东村敬老院新楼楼顶和旁边光伏长廊(活动广场)的顶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深蓝色的光伏电板已铺开。光伏长廊内还设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台、象棋桌、石椅石凳、健身器材等设施,方便群众运动、休闲。光伏的出现既能产生能源,又为长廊内活动的人们提供了遮阴效果。两名群众带着乒乓球拍,开心地打起了球,畅享“绿色运动”的乐趣。
驻南口镇工作队队员兼驻瑶东村第一书记谢竞琇告诉新快报记者,该项目在镇政府、帮扶工作队、瑶东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积极筹措资金并协调多方资源,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集体受益”的协作模式。通过这种“造血式”帮扶机制,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增收,通过光伏收益反哺村庄绿化、路灯安装、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升级,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创业,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村民幸福感倍增。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除了瑶东村,南口圩镇中心、车陂村、南龙村、益昌村等地的楼顶,都能见到太阳能光伏板的身影,这些光伏板不仅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壮大村集体收入的“阳光银行”。
对于发展光伏发电这种“绿色产业”,当地干部群众都十分支持,“在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我们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完工,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4万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非常感谢工作队的支持。”车陂村党支部书记刘立群说。
发力蔬菜种植
谋划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质增效
南口镇的好山好水,滋润着南口各地,在瑶美村,很多农户都会种蔬菜出售。有些种植大户通过种瓜果蔬菜,常年聘请不少劳动力就业。新快报记者在当地的蔬菜基地看到,这里已经种上了凉瓜、茄子等瓜果类蔬菜,工人们正在地上忙活着。
“当地群众拥有丰富的种菜经验,达到一定规模,南口又是富硒土地,这为提质增效提供了条件。”日前,驻南口镇工作队和南口镇政府驻瑶美村干部钟敏城、瑶美村党支部书记陈胜彪一起开会,讨论研究申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可行性,并表示将进行大力支持。
“如果能将当地蔬菜种植纳入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对于促进蔬菜种植提质增效,带动更多群众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一起致富,将起到很重要的品牌效应。”龙小军表示。
钟敏城告诉记者,目前瑶美村还有一两百亩可流动出租的菜地发展空间,如果充分流转起来就可以实现规模化发展。陈胜彪也表示,实现规模化种植,将能再带动本村二三十人的家门口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就业和租赁土地增收,村集体通过参与流转管理分红,壮大收入。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吃“产业饭”,驻南口镇工作队还正在千方百计推动大型物流公司进乡村,并计划重点培养电商直播人才,“只有把农特产品的质和量提起来了,销路打通了,动力激发出来了,强村富民、乡村全面振兴才有了更大的保障。”龙小军说。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陈滨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 迪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