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于2022年12月29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拟用三年时间,构建布局合理、主体多元、形式灵活、转介顺畅、管理规范的服务体系,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2025年为行动收官之年,为了梳理服务成果,未来更好地规划和开展社区精康服务,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协同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特邀请1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共同交流和探讨服务。
据悉,本次研讨会设置专家分享、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环节,围绕社区康复标准化建设、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精神卫生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发展提供新思路。
专家主题分享,多维视角看精康
会议特别邀请多位行业专家,围绕精神健康服务政策实践与区域经验展开深度分享,为精康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思考。
广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蔡丽莉分享了精康融合行动文件解读及广州实践,提出了广州市在精康服务方面的特色项目和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副主席黎永开分享了香港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工作,包括政策发展、跨界合作、社区支持、早期识别干预以及精神健康服务的分层护理模式。
澳门利民会社区支援热线服务队长王巧瑜分享了澳门在社区融合性精康服务方面的经验,介绍了澳门的社区服务模式、社会政策、社会网络和个人层面的服务。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质管部主任俞洋介绍了医院在推动新康服务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包括复元理念、循证医学、模块化康复训练以及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
精康融合行动下的精康服务实践分享
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分享了荔湾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三年服务情况。针对老城区的人口和资源特点,探索出服务融合和治理融合的创新路径。项目聚焦老龄化精障家庭,一方面提供整合式家庭服务,并采用“个人+主要照顾者”双评估的形式,掌握精障人士和家属的互动影响;另一方面构建四级风险管理体系,配套五位一体服务,改善精障人士与家庭、朋辈、社会资源、社区环境的融合状况。机构还打造了“荔康家友社”和精康融合服务工作站,致力于网格化社区服务,让服务对象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的康复资源。三年来,项目服务成果显著,多次获专业案例刊载,政策研究获奖,并成功立项研究课题。
除此之外,全国多地社会服务机构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领域展开创新实践,形成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武汉清晨社工中心制定“医院—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康复路径,以五社联动模式,改善服务对象精神状况与社会功能;成都利川社工中心针对精障群体多重困境,创新“个人能力提升-人际支持增强-环境污名消减”,实现多维干预;深圳惠民综合服务社通过“医—社—心”协同模式,实现短期功能修复-中期多维支持-长期预防复发的全周期康复生态链;怒江汉达社工中心“一方菜园”项目,整合经济、康复、社会融入与照护支持服务;苏州明德社工中心建立“个体权能+驿站复元+社区融纳”模式,帮助服务对象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就业意愿与能力;长沙心翼康复所则依托医院、会所、社区、家庭四个康复平台,提供生活技能、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工作技能等层级式服务,帮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
圆桌会议聚焦多方协作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组织参会嘉宾作主题探讨:作为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健康社区融合工作时最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是什么?参会嘉宾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形成基本的共识,即精神健康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心灵工程,离不开政府、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的通力合作。林辉煌研究员强调,精神健康的社区融合,核心要义就是让患者真正融入社会、找回生活。政府的资源投放除了要加强科学性和精准性,更应注重对其他经济社会资源的撬动与整合效应,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只有这样,精神健康的社区融合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广州市荔湾区民政局副局长严本新总结指出,本次研讨会系统梳理了国内十个城市“精康融合行动”的宝贵经验,为未来广州市及荔湾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服务规划和开展提供了参考。
广州市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骆运卷对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精神康复服务与研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在行业中发挥了标杆的作用。她呼吁各机构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沟通、学习、合作,一步步踏实地做好精康融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