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每一份调解协议的反复推敲、每一次社区矫正的细致走访记录、每一场普法宣传的用心互动,乡镇司法所是法治建设的最前沿阵地,清远连山永和镇司法所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还有活度,力所能及筑牢司法公信力的坚实基石。
调解桌上,“一字千钧”重
在调解邓某与邓某某土地纠纷时,司法所经验丰富的老胡敏锐地发现,调解协议里“边界线”的“线”字误写成“限”,老胡严肃地说:“今天写错一个字,明天可能就会引发一场官司。”随即便重写协议文本。在司法所的日常工作实践中,调解笔录的标点规范、证据材料的归档顺序、法律文书的送达回执……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细枝末节,实则是维护司法权威的关键所在,犹如“定海神针”,稳定着司法公正的天平。
矫正档案,藏着“温度刻度”
社区矫正对象蒋某的档案,是司法所作风建设的一个缩影。关于蒋某档案里的走访记录,从最初简单的“按时报到”,逐渐丰富为“会水电安装”“参加村里的老人生日宴”等,描述蒋某工作生活逐渐变化的字眼,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温度。同时,蒋某的变化过程,也折射出永和镇司法所作风建设的深层逻辑,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通过不断耐心细心地交流,全面了解和记录对象的实际境遇、心理状态和生活转变,才能进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实现社区矫正对象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奉献的转变。
普法课堂,“方言土话”便民
“今天的普法讲座怎么又是念法条?我一走神就不知道你们说什么了。”这是村民老蒋提出的疑问。镇司法所主动求变,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巧妙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话”,从而获得群众信任,激发群众主动咨询、主动学法。作风是否切实转变,“试金石”就在于基层司法人员能否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从“我觉得”到“群众要”的思维大跨越,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司法所大院里的枇杷树,年轮一年年变密。作风建设,恰似培育这棵法治之树,既需要修枝剪叶般严格的制度规范,更离不开润物无声式的责任坚守。当每一位司法所工作者都能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细节,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琢每项业务时,法治中国的根基就会在乡镇田野间扎根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固。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陈影云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