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26日,“走近艺术名家与名作《晤对集》读书座谈会”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文创空间二楼举办。活动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承办。
活动现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桥生,与羊城晚报出版社总编辑陶勇一起,向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罗奇赠送了“羊城晚报岭南文化书系”新书,包括《晤对集》《点亮粤文艺——羊城晚报“粤派评论”文汇》《走读岭南大文脉》等,以支持广州艺博院的图书馆藏建设。
《晤对集:走近岭南名家名作》(以下简称《晤对集》)是羊城晚报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书,致力于探索岭南地区艺术家作品与创作历程。据介绍,《晤对集》中“晤对”一词,来自东晋顾恺之提出的画论:“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这种强调以自己的体察走入绘画对象精神世界,而非简单白描其轮廓明昧的美学追求,对后世影响极大。羊城晚报文化副刊部主任邓琼表示,羊城晚报作为深耕岭南的人文大报,多年来在文化领域与名家大师交流、请益甚多,不断见证艺术点亮时代的佳话。
本次读书座谈会,请到了来自文化艺术界的一众名家专家做客现场——他们或是《晤对集》报道中的主角,或是资深文艺评论家。他们从各自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出发,分享了对艺术作品的解读、阐释和思考,由此展开对谈,与在座观众交流甚欢。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罗奇认为,创作者对于评论的首要态度应该是“尊重”。他强调:“应该更多地吸纳非专业的观众评价,这类反馈有时更具情感共鸣与启发性。”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则提到,鲁迅先生成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引领者,正是非美术从业者对艺术进行解读并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性范式。
“专业艺术创作者往往更倾向于从直观感受、技术层面及个人体悟出发,将其作品置于时代中进行阐释。而优秀的评论者则可能从具体技法和时代中跳脱出来,以更全局的视野去看待作品。”他表示,这就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作品被展出、被提问、被解读的过程,让我的作品有了新的性格和生命。”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奖金奖得主罗玉鑫坦言,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刻意预设其主题性,当画作展出后有观众、学者及媒体在解读时,将其定义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题材作品,“这令我的作品由此衍生出新的深度,开启了另一维度的思考,这非常有意思。”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茉琳认为,对于一件作品的提问与讨论,本质上是在发掘其新的价值。她认为,“创作者站在画作面前,所见所感可能有限,经过他人解读后可能会发现更多深意,因此来自专业媒体人策划推出的《名家说名作》系列十分难得。释读的过程并非刻意拔高,而是带领人们更好地认识真实的、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对大众很有裨益。价值传递才是文艺评论和作品解读最具意义的部分。”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