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广州自1997年起连续28年编制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支撑了一系列城市、交通重点规划决策。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4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显示,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9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8.7分钟,与2023年相比基本持平。
为进一步支撑交通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谋划国际铁路枢纽发展新蓝图和高标准打造黄金内湾交通网,提升青年人才通勤体验和引导各类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以全运会为契机推动城市风貌品质提升和“以路为媒”绘制城乡融合新画卷,发挥新质生产力领航作用打造超大城市交通发展新范式等发展建议。
空铁枢纽运量持续走高
《报告》显示,白云机场运量创历史新高。机场旅客年吞吐量7637万人次,超过2019年的7339万人次,单一机场全国排名第二。机场货邮年吞吐量238.3万吨,居全国第三,同比增长17.3%,国际及地区货邮年吞吐量159.2万吨,同比增长15.5%,占货邮年吞吐量的67%。
高铁进城成效显现。广州铁路旅客年发送量1.39亿人次,同比增长8%。广州南站年旅客发送量8938万人次,日均24.4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中心城区市民到达高铁站可节省20-30分钟路程时间,促进了高铁在中心区域的集散,使全市铁路运力布局更加合理。
大湾区交通中心地位稳固
《报告》显示,跨城出行热度持续提升。广州对外衔接通道总量达到91条,与全省20地级市城际出行量达到366万人次,同比增长6.5%,广州与湾区城市间日均出行量320万人次,同比增长4.4%。广佛南环城际、佛莞城际、南中高速(含万顷沙支线)、深中通道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带热大湾区旅游出行,市民在更大尺度范围内旅游休闲成为新的跨城联系增长点,助推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加快形成。
湾区两岸交流跨越式增长。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提升湾区两岸交流联系便捷性,其中广佛南环城际、佛莞城际开通后实现番禺与东莞之间的轨道交通直达,深中通道建成后日均车流量8.4万车次、万顷沙支线2.0万车次,万顷沙往深圳出行缩短近1小时,分流了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跨珠江口通道压力,南沙大桥、虎门大桥高峰期平均车速分别提升42%和32%,强化了广州与深圳、中山等地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南沙在黄金内湾交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9公里
都市圈“双城”联动延续向好态势。广佛间日均出行量189.6万人次,同比增长2.4%,为深莞间的1.42倍,居湾区城市第一。广州与湾区东岸城市联动进一步加强,穗莞间日均出行量为51万人次,同比增长4.1%,居湾区“双城”联动的第四位。广州跨城通勤人口61万,同比增长5.2%,大都市通勤圈初具规模,广佛间跨城通勤人口达37.5万人,其次穗莞间为9.2万人。
通勤距离和时间维持稳定。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9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8.7分钟,与2023年相比基本持平。反映居民生活品质的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占比79%,处于高位水平。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
绿色出行保持全国前列水平。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4%(含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广州地铁运营里程达到705公里,日均客运量和周转量分别为888万人次、764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3.6%和3.0%,已达到2019年的98%和107%。
电动自行车骑行量持续高位增长。截至2024年底,电动自行车的累计上牌总量576万辆,同比增长28%。全市74%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其中近三成拥有两辆及以上。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903万人次(含全过程电动自行车出行,电动自行车与其他出行方式的接驳出行),同比增长8.9%,其中长距离出行(超过5公里)占比31%,正承担着机动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年报的服务功能,提高年报的使用效率,首次结合大语言模型,推出面向公众发布的AI版交通年报。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