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29日,“妙手神韵——潘柏林陶塑作品巡回展”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集中展出近80件潘柏林历年精品力作,其中约三分之一为珍贵原作。展览作品主要可分为动物生肖类、儒佛道和历史人物类以及民俗类,集中了潘柏林各个时期的创作精品,展现出不同阶段作品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演变,全方位展现石湾陶塑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潘柏林的作品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陶艺界独树一帜。他始终深植中华文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作品题材横跨古今,表现手法游刃有余,既有精工细作的写实功力,又不失写意传神的艺术境界,真正实现了“一塑一世界,一雕一乾坤”的艺术追求,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步入展厅,一件件匠心独运的陶塑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温馨喜庆的《回娘家》,通过细腻的人物神态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新婚夫妇甜蜜幸福的生活场景;大气粗犷的《时代的印象》,以颠覆传统的表现手法,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充满人文情怀的《绿色的怀念》,将陶塑与天然枯木完美结合,传递出对生态环境的深刻思考。
其中,原作《观沧海》堪称石湾陶艺的典范之作。作品以曹操登临碣石的历史场景为蓝本,在工艺上精雕细琢,人物的须发、衣带、披风,马的鬃毛、马尾等细节都刻画得丝丝入扣,使厚重的陶泥呈现出丝绸般的飘逸质感。通过衣袂飞扬的动态塑造和人物深邃的眼神刻画,在静态中彰显出“力”与“动”的美学张力,将一代枭雄的英雄气概与踌躇满志展现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石湾陶塑“以形写神”的艺术精髓。潘柏林始终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作理念,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贯穿艺术实践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拓展石湾陶塑的艺术边界。
“他很关注社会,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他不是只埋头创作的人,而是一位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行业大师”,潘柏林弟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封伟民说,“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电子化都在发展,这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也正因为这种巨大的推动力,反而衬托出我们这些专注于手艺、把精神寄托在手艺上的人的可贵。”
在题材创新方面,潘柏林开创了“民俗风情”创作系列,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蓝本,创作了《洞房花烛夜》《天伦乐》《闹元宵》等一批雅俗共赏的作品。工艺创新上,潘柏林以“披布纹”的技法,在《袖里乾坤》中,巧妙融合了布料的轻柔与陶泥的厚重,通过细腻的布纹肌理,将达摩祖师的垂袖塑造成如瀑布倾泻般的质感;在《喜怒哀乐》系列中,运用捏塑手纹肌理传递人物复杂情绪,赋予陶塑鲜活的生命力;《佛系列》则结合“真布泥”技法与夸张变形,使佛像衣饰既有布料的自然褶皱,又不失陶泥的古朴韵味。
材料运用上,潘柏林将陶瓷与天然枯木相结合,创作出《绿色的怀念》《山中方七日》等作品。这种异质同构的创新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对话,更体现了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艺术直觉。
潘柏林认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精美的外在形式,更要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他将石湾陶塑的艺术精髓总结为“线条简洁、以眼传神、巧拙得当、适度夸张”,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准的艺术表现,为作品注入灵魂,使其在形神兼备中传递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让古老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迸发时代活力。
潘柏林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卓越,更是民间艺术传承的践行者,通过人才培养、展览传播等多维路径,持续增强非遗技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常说:“石湾陶塑能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靠的就是一代代艺人的坚守与创新。”作为“南国陶都”,石湾有着5700多年的制陶历史,素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上世纪60年代,石湾陶塑大师刘传与齐白石、泥人张一同受邀到中国最高美术学府演讲,石湾陶塑更是当时全国唯一能参加全国美展的陶塑艺术,足见其在中国陶艺界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潘柏林不辞辛劳,通过举办全国巡回展的方式,将地域性非遗技艺提升为超越地域的文化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文化的对话,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石湾陶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潘柏林如是说。
在传承人才培养方面,潘柏林展现出博大的胸怀。他打破传统“家传技艺”的局限,近40年来广收门徒,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在他的悉心培养下,70多位弟子在陶艺领域崭露头角,其中包括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位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5位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等。这些新生力量已成为推动石湾陶艺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潘柏林的弟子说:“他对我很有启发,我是他的学生,但我们亦师亦友。我们会经常一起探讨艺术,一起创作作品,交流的时候我有时可能会斗胆提一些个人的看法,但他有时候也会采纳。作为大师,能做到这样真的很难得。”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实习生 乔柯羽
受访者供图